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要点及优化策略研究
李涛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物业服务中心 264100
一、引言
建筑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保障的重要载体,其施工质量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与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紧密相关。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呈现 “高质量发展” 转型趋势,从传统粗放式建设向精细化、标准化方向迈进,但在实际施工中,仍存在因质量管理不到位引发的工程渗漏、结构开裂、安全事故等问题。据住建部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建筑工程质量投诉中,涉及施工质量问题的占比达 62% ,其中结构安全隐患、装饰装修质量缺陷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明确施工质量管理要点、优化管理策略,已成为建筑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点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贯穿项目全周期的系统性工作,需围绕 “人、机、料、法、环” 五大要素展开,聚焦关键环节形成闭环管理,核心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2.1 施工前期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
施工前期准备是质量管理的 “基础防线”,其质量直接决定后续施工的规范性与稳定性。一是图纸会审与技术交底管理:需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开展图纸会审,重点核查图纸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存在设计矛盾(如结构尺寸冲突、管线排布重叠),并形成书面会审记录;技术交底需分层开展,从项目总工向施工班组交底,再到班组向作业人员交底,确保每个环节的施工人员明确技术要求、质量标准与操作流程,避免因 “理解偏差” 导致质量问题。二是施工方案与质量计划制定:结合工程特点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如深基坑支护、高支模搭设、钢结构安装等高危工序的方案,需经过专家论证确保可行性;同时编制详细的质量计划,明确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点(如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绑扎间距、防水层厚度)、检测方法与验收标准,为后续质量管控提供依据。三是参建方资质与人员培训管理:核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资质等级是否符合项目要求,确认特种作业人员(如焊工、起重工)是否持有有效证件;对施工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内容涵盖质量标准、安全规范、操作技能等,尤其针对新技术、新工艺(如装配式建筑施工、BIM 技术应用),需通过实操考核后方可上岗。
2.2 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质量管理
施工过程是质量形成的关键阶段,需通过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避免质量隐患累积。一是原材料与构配件质量管控:建立 “进场验收 — 抽样检测 — 合格使用” 的管理流程,对水泥、钢筋、砂石等主要原材料,需核查出合格证、质量证明文件,并按规范要求抽样送检,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对预制构件(如装配式墙板、预制梁),需检查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确认安装接口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杜绝 “不合格材料流入施工环节”。二是关键工序与隐蔽工程管控:针对隐蔽工程(如地基处理、管线预埋、防水层施工),实行 “自检 — 互检 — 专检” 三级验收制度,验收合格并签署记录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对关键工序(如混凝土浇筑、钢结构焊接),需安排专人旁站监督,记录施工参数(如混凝土浇筑速度、焊接电流电压),确保施工过程符合方案要求,例如混凝土浇筑时需监控坍落度、振捣时间,避免因振捣不密实导致蜂窝、麻面问题。三是施工机械与设备管理:定期对施工机械(如塔吊、混凝土搅拌机、电焊机)进行维护保养,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如设备精度、安全防护装置),确保设备性能满足施工需求;对测量仪器(如水准仪、全站仪),需按规定周期校准,避免因仪器误差导致工程定位、标高偏差,影响施工质量。
三、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建筑行业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诸多短板,导致质量风险难以有效管控,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3.1 质量管理意识薄弱,责任落实不到位
部分建筑企业存在 “重进度、轻质量” 的倾向,为追求工期目标,压缩施工时间、简化质量管理流程,例如未按规范开展图纸会审、减少原材料检测频次;监理单位 “履职不到位”,存在旁站监督流于形式、验收标准宽松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施工中的质量隐患;施工班组质量意识淡薄,作业人员存在 “习惯性违规” 操作(如钢筋绑扎间距超标、混凝土振捣不规范),认为 “小问题不影响整体质量”,导致质量问题频发。此外,质量责任体系不完善,部分项目未明确各岗位的质量职责,出现质量问题后相互推诿,难以追溯责任主体,削弱了质量管理的约束力。
3.2 质量管理手段传统,信息化水平低
当前多数建筑企业仍采用 “人工巡检、纸质记录” 的传统管理模式,存在效率低、易出错的问题:一是人工巡检覆盖范围有限,难以实时监控所有施工环节,尤其对大型复杂项目(如超高层建筑、市政综合工程),易出现 “管控盲区”;二是纸质记录易丢失、篡改,数据汇总与分析效率低,无法及时发现质量趋势性问题(如某区域混凝土强度普遍偏低);三是缺乏信息化协同平台,建设、施工、监理等多方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如验收记录、整改通知需线下传递),导致问题处理滞后,影响施工进度与质量。尽管 BIM 技术、智慧工地系统已逐步推广,但部分企业仅将其用于可视化展示,未真正实现 “质量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与预警” 的功能,信息化优势未充分发挥。
3.3 质量管理人员能力不足,技术支撑薄弱
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管理效果,当前行业内存在 “人员能力与项目需求不匹配” 的问题:一是部分质量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对新规范、新标准(如《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20)理解不透彻,导致质量管控标准执行不到位;二是针对新技术、新工艺的质量管理能力不足,例如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对构件安装精度、密封防水的管控缺乏经验,易出现渗漏、连接松动等问题;三是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面对复杂工程的质量难题(如深基坑变形控制、大跨度结构施工),难以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只能依赖经验判断,增加质量风险。
四、结论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围绕施工前期、过程、验收全周期,聚焦 “人、机、料、法、环” 关键要素,通过规范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达标。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仍存在意识薄弱、手段传统、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质量水平的提升。通过强化质量意识与责任体系、推动信息化转型、提升人员能力与技术支撑、健全制度与监管力度等优化策略,可有效解决现存问题,提升质量管理效能。未来,随着建筑行业向 “高质量、智能化” 转型,施工质量管理需进一步融合新技术、新模式,构建 “预防为主、动态管控、协同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建筑工程质量保驾护航,推动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要点与优化措施研究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2] 李红梅。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J]. 施工技术,2023(8):78-82.
[3] 张伟。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分析与对策 [J]. 建筑经济,2021(12):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