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分析与改进
胡红波
常德市汉寿县高新区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医药行业监管标准的日益严格与公众用药安全意识的提升,药品生产质量控制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在实际生产中,原料波动、工艺偏差、环境失控及人为失误等问题仍时有发生,导致批次不合格、召回事件甚至安全风险,深入剖析关键环节的风险点并构建闭环改进机制,对提升药品质量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
一、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现状分析
(一)原料与辅料的质量把控
原料药与药用辅料是药品的根基,其质量缺陷会直接传递至终产品。当前行业痛点集中于:(1)供应商管理薄弱: 审计流于形式,缺乏对关键供应商生产与质控体系的深度评估和持续监督。(2)入厂检验缺陷: 检测项目未能基于风险充分覆盖(如未对特定辅料进行微生物内毒素检测),或检验方法灵敏度不足。(3)储存与养护失当: 对温湿度敏感物料(如生物制品原料、易潮解辅料)监控缺失或偏差处理不及时。仓储虫鼠害防控、先进先出管理执行不到位,部分中药企业在生产片剂时,因入库淀粉水分检测疏忽且仓库除湿系统故障未及时处理,导致淀粉受潮结块。后续压片过程中物料流动性差,造成片剂硬度差异显著( RSD>10% ),最终影响药物溶出度(F2 因子不匹配),整批产品报废[2]。
(二)生产工艺的稳定性控制
工艺参数是产品质量的“编程代码”,其微小波动可能导致显著质量偏离。关键挑战在于:(1)参数敏感性与控制: 如无菌注射剂灭菌环节,温度若偏离设定值 2℃(如 118℃而非 121 C ),可能直接导致热敏性有效成分降解 10% 以上;固体制剂总混时间不足,将引发含量均匀性(如 AV值超标)或溶出度不合格。(2)设备状态风险: 设备老化(如制粒刀头磨损)、关键仪表(压力、温度传感器)未按期校准或维护不当,均会显著放大工艺波动风险。设备清洁验证残留限度设定不科学或清洁程序执行不力,则带来交叉污染的重大隐患。
(三)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管理
尤其对无菌及非最终灭菌产品,环境洁净度是防止污染 / 交叉污染的物理防线。主要风险点包括:(1)洁净设施维护不足: 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泄漏、压差梯度失效、空调净化系统(HVAC)性能下降未及时处理。(2)动态监控盲区: 仅依赖静态检测,忽视生产操作期间关键点位(如灌装线、敞口容器上方)悬浮粒子与微生物的动态监控。(3)人员污染控制疏漏: 更衣程序不规范(如手部消毒不彻底)、洁净区行为不当(如快速移动、交谈)是微生物污染的主要人为因素。相关生物制品公司无菌灌装车间,因B 级区高效过滤器密封条老化出现微小裂缝未被检出,连续三批产品无菌检查阳性率异常升高( >0.1%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触发监管检查 [3]。
(四)人员操作与培训体系
人员是 GMP 的最终执行者,其操作规范性与质量意识直接决定体系有效性:(1)操作失误高发: 行业数据表明,近 30% 的生产批次偏差可追溯至人为失误,如称量计算错误、投料顺序颠倒、设备操作参数设置错误、清场不彻底(遗留上批产品标签或物料)。(2)培训体系滞后: 培训内容未能及时更新以匹配新版 GMP、药典或国际法规(如 ICH Q 系列)要求;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实操考核与效果评估(如培养基灌装试验模拟操作),导致员工风险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不足[4]。
二、质量控制体系的改进策略
(一)构建原料管理平台
传统原料管理常陷于被动检验,亟需向主动管控转型:(1)供应商动态分级管理:建立基于风险的供应商评估模型(如:质量缺陷率、审计不符合项、供货及时性),划分 A/B/C 三级。对 A 级关键供应商实施年度深度现场审计(覆盖原材料溯源、生产工艺变更、数据可靠性审查);对 C级供应商启动淘汰机制(如连续两年评分 <80 分则暂停合作)。引入第三方审计平台共享黑名单信息,防范供应链欺诈风险。(2)智能化进厂质量控制:部署近红外光谱(NIR)快速鉴别系统,30 秒内完成原料真伪鉴别及水分含量检测;应用拉曼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实现辅料晶型结构的无损筛查。建立原辅料电子档案库,关联供应商批检验报告与入厂检测数据,自动触发差异警报(如含量偏差 >0.5% )。(3)数字化仓储环境监控:在阴凉库( ⩽20% )、冷藏库( 2-8% )部署物联网温湿度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开发预警算法(如:温度连续 30 分钟超限触发 SMS报警),联动自动调控系统(如制冷机组启动)。对易潮解物料(如硬脂酸镁)采用防潮包装内置RFID 标签,扫描即可读取全程温湿度履历。
(二)推行工艺参数智能化监测验证
突破传统离线抽检的滞后性,构建实时质量管控体系:(1)PAT 技术深度应用:在发酵罐安装生物传感器实时监测菌体密度与代谢产物;在压片工序集成声发射传感器捕捉异常振动信号(提示冲头磨损);对冻干工艺采用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在线监测水分升华速率。建立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平台,当关键工艺参数(CPP)偏离设定值(如混合扭矩上升 15% )时,自动触发分级预警(黄色预警提示操作员干预,红色预警停机)。(2)工艺稳健性持续验证:采用混合式工艺验证策略——首次验证采用三批次放大生产,运用蒙特卡洛模拟评估参数边界;持续工艺确认(CPV)阶段,每月抽取 10% 批次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如 PLS 回归),识别潜在漂移趋势。针对设备老化风险(如包衣锅雾化效率下降),建立预测性维护模型(振动频率 >5mm/s 时提示轴承更换)。某生物药企在纯化层析柱安装 UV-VIS 在线检测器,结合 AI 算法动态调整洗脱梯度,目标蛋白回收率提高至 95%±2% (传统工艺为 90%±5% )。
(三)完善洁净区数字化管理体系
将环境监控从被动检测升级为主动防御:(1)智能环境监测网络:在A/B 级洁净区部署激光粒子计数器( 0.5μm 与 5.0μm 双通道监测),采样点密度提升至每 50 ㎡ 1 个点位;采用可灭菌机器人自动采集接触碟与沉降菌样品(规避人员干扰)。建立环境数据驾驶舱,通过热力图实时展示粒子分布(红色区域>ISO 5 级标准时自动关闭FFU 风机)。对高效过滤器完整性实施在线检漏(PAO 气溶胶扫描),漏点定位精度达 1cm2, 。(2)人因污染智慧防控:开发 VR 更衣训练系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识别违规操作(如未戴第二层手套即触碰门把手),考核通过率纳入岗位授权。在气锁间安装 AI 视觉系统,实时监控手部消毒时间( <30 秒报警)与更衣合规性(如口罩未完全遮盖鼻腔)。对洁净区人员轨迹进行 UWB 定位分析,自动标记高频接触表面(如每小时消毒一次)。
(四)强化人员能力矩阵建设
将人力资源转化为质量核心资产:(1)三维能力评估体系:构建岗位能力矩阵图(横轴:GMP 法规/ 设备操作/ 偏差处理;纵轴:初级/ 中级/专家级),每季度实施 360 度评估(自评 + 主管考评 + 跨部门互评)。对关键岗位(如无菌操作员)实施“理论笔试( 30% ) + 模拟操作( 50% ) + 应急演练( 20% )”考核,未达85 分者暂停授权。建立个人培训电子护照,自动推送定制课程(如近期出现压片差异则触发“冲模维护”微课)。(2)质量文化生态构建:推行“质量积分银行”制度——报告微小偏差积2 分(如记录涂改未签注)、提出改进方案积 5 分(经采纳额外奖 10 分)、通过国际认证考试积 20 分。积分可兑换培训资源或职称晋升资格。每月公示“质量之星”案例(如操作员王某发现培养基灌装规程漏洞),开展“质量沙盘推演”活动(模拟数据完整性危机处置),某企业实施积分制首年,员工主动报告偏差数量增长 3 倍,改进提案采纳率从 15% 提升至 63% ,人为失误导致批次报废率下降至 0.2% 。
结语:
制药企业的质量管理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原材料、过程、环境和人员等四个关键环节进行研究,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的管理进行赋能,用预防思想代替事后补救,建立起一张涵盖整个过程的质量风险防控网,结合工业 4.0 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制药企业质量管理向智能化和预测性方向发展,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滔 , 罗嵚 , 曾华哲 , 陈海彤 . 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管理 [J]. 现代药物与临床 , 2025, 40 (03): 776-779.
[2] 刘振香 ; 郑一美. 药品质量管理技术 GMP 教程 [M].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2404. 233.
[3] 董汶桥 . 过程管控为核心的制药工程质量控制途径 [J]. 中国市场 ,2020, (33): 90-91.
[4] 闵春艳 . 基于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的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D]. 苏州大学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