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关键节点质量控制措施及实施效果分析

作者

戴福军

江苏科兴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与使用寿命。通过系统识别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关键质量控制节点,对其特性与失效模式进行分析,构建了针对性的质量保证体系与检测评价技术。合理应用BIM等数字化技术能显著提升关键节点质量控制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实施分级管控,过程监测等控制措施,有效降低了质量缺陷率与返工率,提高了工程整体质量水平。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延长了工程使用寿命,增强了工程功能保障水平,促进了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以及管理借鉴。

关键词:水利工程;关键节点;质量控制;实施效果;评估分析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国家水资源利用效率与防洪安全。近年来,随着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扩大与技术复杂性增加,工程质量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难以满足现代水利工程建设需求,亟需转变质量管理理念,建立以关键节点控制为核心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水利工程关键质量控制节点的识别及分析,探索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为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与管理借鉴。

1.水利工程质量关键节点识别与分析

1.1水利工程质量关键节点分类与特性

水利工程质量关键节点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整体质量有决定性影响的控制点,根据其在工程中的功能与位置可分为结构安全类,水工特性类及耐久性能类三大类。结构安全类关键节点包括大坝基础处理,混凝土浇筑接缝与灌浆帷幕等,这类节点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稳定性与安全性。水工特性类关键节点涉及闸门安装精度,消能设施布置与泄洪建筑物结构等,这些节点影响工程的水力性能与运行效率。耐久性能类关键节点则包括防渗体系构建,混凝土抗冻融能力与金属构件防腐等,这类节点决定了工程的使用寿命与长期可靠性。

1.2关键节点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水利工程关键节点的失效可能引发严重的工程质量问题甚至安全事故。大坝基础处理不当会导致渗漏,管涌等危及大坝整体稳定的问题;混凝土浇筑接缝施工质量不佳会产生裂缝,渗漏及强度不足等现象;闸门安装精度偏差会引起运行阻力增大与密封不严;防渗体系构建缺陷则可能造成长期渗漏与水土流失。通过分析关键节点的潜在失效模式,可建立失效影响评价体系,对各节点的风险程度进行定量评估,进而确定质量控制的优先顺序与资源分配策略,为后续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长期运行安全。

2.关键节点质量控制措施与优化

2.1分级管控与过程监测技术应用

水利工程关键节点质量控制需建立科学的分级管控体系,根据节点的风险等级与重要性实施差异化管理策略。高风险节点应采用全程跟踪监测与多层次质量验证机制,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设计要求。过程监测技术的应用为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埋设各类传感器实现对混凝土内部温度场,应力分布及变形特性的实时监控。特别是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温度监测系统能够及时捕捉异常温度变化,防止温度裂缝的形成。水下结构施工质量监测则可借助声波探测与水下摄像等技术手段,保证水下工程质量满足设计标准。分级管控与过程监测的有机结合构建了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安全网",使潜在质量问题能够在形成之前得到预防和纠正。

2.2数字化应用与资源优化

数字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关键节点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质量管理效率与精准度。BIM技术的引入实现了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通过三维模型直观展示关键节点的技术要求与质量标准,提高施工人员对质量控制要点的理解与执行能力。BIM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不仅优化了成本控制,也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与质量控制的准确性[1]。智能化质量管理平台集成了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功能,实现了质量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与分析,为工程决策提供实时支持。资源配置优化方面,数字化管理平台能够根据关键节点的质量要求与风险程度,合理分配检测设备,技术人员与材料资源,确保关键环节获得充分保障。这种数字化驱动的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提高了质量控制的精准性,减少了资源浪费,为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3质量缺陷预防与控制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应转变思路,从传统的"事后检验"向"全程预防"转变,构建系统化的质量缺陷预防与控制机制。关键节点质量风险识别是预防机制的核心环节,通过应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等方法,系统评估关键节点的潜在风险,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标准化施工工艺的推广应用为质量控制提供了基础保障,通过编制详细的施工工艺标准与操作指南,确保施工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与质量控制要点。质量责任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形成了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通过建立质量责任清单与考核机制,明确各参建方的质量责任,激发质量管理的内生动力。技术交底与培训体系的建立确保了施工人员能够准确理解设计意图与质量要求,提高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这一系列预防与控制机制的系统实施,构建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防护屏障,有效降低了质量缺陷的发生概率,提升了工程整体质量水平。

3.大型水库工程质量控制实践与经验

3.1工程概况与质量控制难点

某大型水库工程作为我国重点水利枢纽项目,集防洪,发电,灌溉功能于一体,库容超过十亿立方米,大坝高度近200米。工程所处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基岩多为变质岩,断层发育,地应力分布不均。该工程面临三大质量控制难点:基础处理防渗,大体积混凝土温控与施工质量监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对工程安全与功能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2]。项目建立多层次质量控制体系,开展风险评估,形成以预防为主,过程控制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模式,为施工质量保障奠定基础。

3.2关键技术措施与实施方案

针对工程特点与质量控制难点,项目团队制定了系统化的关键技术措施与实施方案。在基础处理方面,采用了"多级帷幕+固结灌浆"的复合防渗体系,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与渗透特性,灌浆参数实行分区设计,动态优化。灌浆压力,孔距与浆液配比均根据现场试验结果进行调整,确保基础处理效果。混凝土温控方面建立了"温控防裂"全过程管理体系,通过优选低热水泥,掺合料调配,骨料预冷等综合措施降低水化热,同时布设温度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度场变化,据此调整浇筑进度与冷却措施。在施工质量监控方面实施"分层分块,专项监控"的管理模式,将大坝划分为功能区块,制定差异化的质量控制标准与检测方案,构建了覆盖原材料,施工过程与成品质量的全方位监控网络。实践表明,这些技术措施相互协同,系统配合,有效解决了工程建设中的关键质量难题,特别是有效控制了大坝基础渗漏风险与混凝土温度裂缝问题,使工程整体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3.3实施效果与经验推广

该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实施成效显著。大坝基础渗透系数较设计要求降低90%以上,混凝土温度裂缝得到有效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质量合格率达98.5%以上。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控制策略。该工程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建立全过程质量风险预控机制,实施精细化质量控制策略,建立质量责任追溯制度。这些经验对大型水利工程具有重要推广价值,可通过系统识别关键质量控制节点,制定针对性措施,提升工程整体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结语

水利工程关键节点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关键节点的系统识别与分析,构建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精准的检测评价技术,能有效提升工程整体质量。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实现了管理效率与精度的双重提升。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产生了经济,社会与生态多重效益,延长了工程使用寿命,增强了功能保障水平,促进了工程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质量控制技术创新,推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谷洪斌. BIM技术在水利工程造价中的应用浅析[J].水利技术监督,2025,(04):74-78.

[2]董爱洁.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06):217-219.

[3]刘德玖. 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探讨[J].中华建设,2025,(0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