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的有效策略研究

作者

胡燮

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实现“减负增效”就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需求,通过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兼具趣味性与灵活性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培养其高阶思维。此外,习题设计需精准高效,以训练目的为导向,运用变式习题和智能化工具促进知识内化与迁移。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促进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减负增效;实施策略

高中数学具有高度抽象化、强逻辑的学科特性,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快速提升学生的解题正确率,部分教师仍旧不能摆脱“题海战术”的传统思维,忽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应用,导致数学内容枯燥、机械,另很多学生“谈数色变”,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是非常不利的。“减负增效”目标的提出,促使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层次分明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数学之美,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按需设计,突出课堂主体

要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主体——学生。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切入点,以新课标要求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系统多元的课堂模式,发挥好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与文化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角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心理、生理两方面实现“减负”,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学习最终实现“提质优化”教学的目的,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习题1:如图1所示,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的坐标为(0,3),l的直线方程为y=2x-4.设圆C的半径为1,圆心C在l上。问:若圆心C也在直线y=x-1上,过点A作圆C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例如,针对习题1教学时,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思考问题,在学生解题出现相对繁琐的解题过程时不应急于打断,而是要接纳学生的不同见解。针对学生的错误也应耐心听他们的解题思路,以此发现错误的症结,帮助学生找到同类题的思路。例如,在解答问题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分析他们的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联立两直线方程,成功求解出圆心C的坐标为(3.2)→利用点斜式方程求解切线方程”这一解题思路,让学生对比自己的解题方法,分析其中“分类讨论思想”(需对斜率h进行细致的分类讨论)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种知识的自主生成过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解题中无处不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自主提炼这些思想方法,并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问题设计,培养高阶思维

高中数学课程以“运算、逻辑、思维”构建解题思路,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提问式”教学法优化教学模式,突出教学重点,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需要教师深研教材,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兴趣点、成长点之间的联系。只有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中去,逐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外,问题的设计还应具有灵活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自我思考的空间。例如,通过导思式提问启发学生进行推导论证、通过直接问答式提问强化知识记忆、通过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等。

以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教学为例,课程伊始可提出核心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个班级的学生’‘一篮子水果’等集体的合称,那么该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对象呢?”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驱动他们进行本节课主题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如“高一(3)班的全体同学”“所有小于10的自然数”“方程x2-1=0的所有实数解”,并提出驱动问题: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自主结合教材中集合的概念探索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在了解了这些概念后,教师可进一步通过随堂巩固练习引导学生探究集合的表示方法,如“方程x-1=0的解组成的集合”“由数字1,2,3组成的集合”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描述结果,学生很容易能够理解“列举法和描述法”两种集合表示方法。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问题链的设计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集合的概念、元素特征以及表示方法,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减负增效”教育目标的落实。

三、习题设计,促进内化迁移

习题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内化学生所学的必要手段。因此,在“减负增效”教育改革积极落实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习题“在精不在多”,要以训练目的为导向进行习题的筛选与设计,如通过变式习题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重点突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应避免以“广撒网”的形式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此外,教师还可运用AI等数字化工具(如Deepseek等)进行智能化习题推送,基于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能力水平,精准推荐个性化的练习题,确保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我反思与总结,通过习题解答过程中的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探究“等差数列的通项an和Sn”时,教学难点在于其中包含很多公式和概念,在应用时,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为了强化学生对公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可以设计变式训。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虽然是应用数学的一种直接体现,但远非数学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精心设计的拓展和延伸活动,关注学生的解题技能的同时,重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数学本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落实“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石锋. "减负增效"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究[J]. 华夏教师,2023(33):31-33.

[2]孙秀华. 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有效对策分析[J]. 考试周刊,2020(1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