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河道清淤工程管理与技术研究

作者

史宝艳

辽宁枫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水利河道清淤工程是保障水系健康、提升防洪能力的关键举措。工程管理层面,精准的项目规划、高效的施工组织与严格的质量管控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石。技术应用方面,科学选择清淤方法、合理选型设备并推动技术创新,可显著提升清淤效率与质量。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修复、资源利用与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是实现河道长效治理的重要保障。三者协同作用,为水利河道清淤工程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河道;清淤工程;工程管理;技术应用;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水利河道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防洪、灌溉、航运、生态调节等多重功能。然而,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道淤积问题愈发严重,不仅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清淤工程作为恢复河道功能的重要手段,其管理与技术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工程成效。本文聚焦水利河道清淤工程,从工程管理、技术应用及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展开研究,旨在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推动水利河道治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

1水利河道清淤工程管理

1.1项目规划与设计

项目规划与设计是水利河道清淤工程的起点,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实施效果与投资效益。在规划阶段,需充分调研河道的水文地质条件、淤积状况、周边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需求,明确清淤目标与范围。设计环节则需综合考虑清淤深度、断面形态、淤泥处置方式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清淤方案。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可实现对河道的精准测绘与动态监测,为规划与设计提供数据支持,确保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1.2施工组织与协调

施工组织与协调是清淤工程实施的关键环节。高效的施工组织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施工延误,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在施工过程中,需合理安排施工队伍、设备与材料的进场时间,明确各施工环节的衔接流程,避免因组织不善导致的窝工现象。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航运管理部门等的沟通协调,妥善处理施工期间的交通疏导、环境保护等问题,减少施工对周边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建立完善的施工进度管理体系,通过定期检查与动态调整,确保施工进度符合预期目标。

1.3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是清淤工程的核心保障。在质量控制方面,需建立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与流程,从原材料采购、设备选型到施工工艺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进行严格把控。采用先进的质量检测技术,如声纳探测、钻孔取样等,对清淤深度、断面平整度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清淤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在安全管理方面,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与操作技能。

2水利河道清淤工程技术应用

2.1清淤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清淤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清淤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常见的清淤方法包括机械清淤、水力清淤、环保清淤等。机械清淤适用于淤积层较厚、河道较宽的区域,通过挖掘机、抓斗等设备直接将淤泥挖出并运至指定地点,具有清淤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但对河道生态破坏较大。水力清淤则利用水流的冲刷作用将淤泥冲至下游或指定区域,适用于淤积层较薄、水流条件较好的河道,具有成本低、生态影响小的特点,但清淤效果受水流条件限制较大。环保清淤则采用环保型清淤设备,如环保绞吸船等,在清淤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水体的扰动,避免二次污染,适用于生态敏感区域。

2.2清淤设备的选型与配置

清淤设备的选型与配置直接影响清淤工程的实施效率与成本。在选择清淤设备时,需充分考虑河道的水深、宽度、淤积物性质等因素。对于水深较浅、河道较窄的区域,可选用小型清淤设备,如小型挖掘机、清淤船等,其灵活性高,能够适应复杂的河道环境;对于水深较深、河道较宽的区域,则可选用大型清淤设备,如大型绞吸船、抓斗式清淤船等,其清淤效率高,能够快速完成清淤任务。同时,还需根据淤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清淤设备。例如,对于黏性较大的淤泥,可选用具有高扭矩、低转速的清淤设备;对于砂质淤积物,则可选用高转速、低扭矩的设备。

2.3清淤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清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清淤技术逐渐应用于水利河道清淤工程中,为解决传统清淤技术的不足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智能清淤技术通过在清淤设备上安装传感器与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清淤过程的实时监测与自动控制,提高了清淤的精准度与效率;生态清淤技术则在清淤过程中注重生态修复与保护,采用生态护坡、人工湿地等措施,减少清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清淤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此外,淤泥处理技术的创新也为清淤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例如,通过淤泥固化技术,将淤泥转化为可利用的建筑材料,实现了淤泥的资源化利用,减少了淤泥的处置成本与环境风险。

3水利河道清淤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1河道生态修复与保护

水利河道清淤工程不仅是解决河道淤积问题的手段,更是实现河道生态修复与保护的重要契机。在清淤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避免对河道生态系统的过度干扰。通过合理选择清淤时间和方法,避开水生生物繁殖期,降低清淤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同时,结合生态修复措施,如投放人工鱼巢、种植水生植物、构建生态护坡等,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3.2淤泥资源化利用

淤泥作为清淤工程的副产品,其资源化利用是实现清淤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淤泥处理方式多为填埋或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探索淤泥的资源化利用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淤泥富含有机质、氮、磷等营养成分,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可作为土壤改良剂、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此外,通过淤泥固化技术,可将淤泥转化为建筑材料,用于道路基层、砖块生产等;淤泥还可通过厌氧发酵技术生产沼气,实现能源回收利用。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淤泥的性质与当地资源需求,选择合适的资源化利用方式,提高淤泥的附加值,实现清淤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4结语

水利河道清淤工程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工程管理、技术应用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的项目规划与设计、高效的施工组织与协调、严格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能够确保清淤工程的顺利实施;合理选择清淤方法、优化设备选型与配置、推动清淤技术创新,可显著提升清淤效率与质量;注重河道生态修复与保护、推进淤泥资源化利用、建立长效监管与维护机制,是实现清淤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社会对生态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水利河道清淤工程将朝着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应持续关注清淤工程的前沿技术与管理理念,结合我国水利河道的实际需求,不断探索与创新,为保障水利河道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云飞.水利工程中河道清淤治理技术研究[J].珠江水运,2023,(13):110-112.

[2]彭绅.基于水利工程中的河道清淤整治施工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31):208-210.

[3]黄进华.在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中淤泥固化技术的应用[J].湖南水利水电,2024,(0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