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视域下“社会实践+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刘慧

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社会实践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有效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育人效果的有力载体。有效促进"大思政课"建设、社会实践和"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建设三大核心要素的交融互促,积极探索并践行"社会实践+思政课程"的高校协同育人新模式,是进一步完善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有力推进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思政课程

一、高校“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建构的必然性

社会实践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也是新时代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全环境育人,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有效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育人效果的有力载体。它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以实践作为依托和载体,科学分配并合理规划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有效促进“大思政课”建设、社会实践和“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建设三大核心要素的交融互促,积极探索并践行“社会实践+思政课程”的高校协同育人新模式。通过融入社会实践,充实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进一步完善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有力推进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以及构建“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建设育人格局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社会实践+思政课程”社会化协同建构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是在学科建设方面还是在课程教学方面,都涉及到如何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因此,“社会实践+思政课程”理念的提出,既迎合了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也为思政课教学明确的价值导向。第一,协同,“社会实践+思政课程”整合系统与建构模型涉及各个学科的整合模型,这个模式决定了学习活动的价值指向与社会指向。第二,配合,“社会实践+思政课程”主体教育的社会协作机制与新时代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互衔接,有效融合。“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建设总体规划体系共享模块,在理论层面上提出了开放、互动、共享与协作四要素的“教育共同体”主张。第三,系统论和协同论,是高校知识管理模型的重构。教育从教学灌输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在学校管理层面提出一套以全员、全程和全方位三大基本要素为中心的“大思政”协同育人制度。

三、高校“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地位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协同越来越得到加强。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条块分割导致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协同平台不足。思政课程的特点是理论知识相对较多,而实践锻炼的内容相对较少,具体形式多局限于“三下乡”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活动,与社会各界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达不到理想要求。有效合作平台的欠缺使得很多社会实践教学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二是潜能挖掘不足导致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社会协同体系不健全。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实操技能的培养和锻炼相对较少,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实践机会和平台的受限,也制约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协同育人效果。

三是能支撑社会协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不齐。包括实践教学队伍的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大规模实践教学需求。二是实践教学队伍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经验和能力,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四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协同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包括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过程不透明,反馈机制不畅通等,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协同育人的效果。

五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协同质量保障机制薄弱。未实现社会元素与实践教学在内容、形式、机制、功能、管理、保障等方面的统一与融合。

四、“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模式的建构逻辑

思政课程的社会实践内容完全不同于专业课程的社会实践模式,它们属于两种性质迥异的实践教学模式。两者的协同育人,在本质上源于“社会实践+思政课程”结合的理念在认识论与实践论上的有机融合。因此,两者融合的过程中,“同向”是基本的前提和条件,“同行”是代表这个过程,“协同育人”能够达到最好的育人效果和教学目标。基于上述前提,价值导向的一致性、教育目标的协同性以及品德与能力共同培养的实践育人目标,共同成为“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性核心要素。这些核心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了“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的理论前提,成为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价值导向的一致性与育人目标的协同性使得融合成为可能,而教育目标的协同性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融合。二是实现五育并举,在实践中促进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是“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根本与核心。三是以人为本的育人目标,通过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是“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

五、高校“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社会实践是推动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也是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并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载体,是有效促进思政课程与“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提升协同育人实效的有效途径。构建协同育人实践教学,要根据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特点、形式以及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等开展,创建迎合新时代学生成长需求,又能促进不同学科专业发展的“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模式。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和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理念。在迎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前提下,有效贯通课上与课下,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无缝衔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教育学生,实现全过程育人。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致力于解决“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难题和短板。要深化教学实践改革,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要加强社会调查,找到谁会问题与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契合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第三,善于从学科特点、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建设的角度创新实践路径,不断构建社会实践教学新模式。将社会实践与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第四,内容为王,强化整合建设,研发能够真正达到同向同行和协同育人的社会实践的新配方。进一步细化培养方案,制定不针对不同年级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得纵向之间相互衔接,横向之间相互补充。

第五,体系重塑,建构协同育人社会实践实践教学新体系。建立完善的学生参与机制、反馈机制、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推动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持续改进和创新。

2023年泰安市教育科学规划"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专项课题《大思政视域下“社会实践+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结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