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常委
亳州市水利局 安徽省亳州市 236800
摘要: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更加追求生活品质,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维护,而河道管理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维护水资源的安全,同时也能实现良好的生态系统。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阻碍影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直接降低管理实效,难以保证河道管理质量。基于此,文章重点分析河道管理的问题及具体的优化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参考,共同保障河道周边生态环境,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河道管理;问题;优化策略
引言
面对城市化、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河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同时也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道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够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治理,并且还能规避人类过量采集砂石造成的严重生态破坏,维持河道周边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河道作为防洪与排水的重要渠道,河道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还能降低洪水灾害发生的可能,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以此最大发挥河道的功能与价值。
一、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乱占现象严重
城市化持续推进下,存在部分居民在河道附近随意修建多种类型的建筑物,不仅会对河道正常的通行效率产生影响,亦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一旦发生这类灾害,直接威胁河道上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建筑物体损毁并随着水流冲入下游,对河流下游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并且,大量碎片及杂物流入河流中,还会造成河流的堵塞,形成恶性循环。深究原因可以发现,存在河道乱占现象跟政府有着直接关联:一方面,由于监督管理力度不足,缺乏河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对违章建筑视而不见或惩罚力度不足,未能开展针对性的执法措施,此种不重视的态度决定了居民乱占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河道区域的规划管缺乏完善性,审批制度不严谨,一些区域可能允许居民在河道周边加盖房屋,甚至会有部分居民对破坏现有的河堤进行房屋的修建,进而增加河道堵塞与决堤风险,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发展。
(二)存在一定污染问题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对河流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如,受工业化废水、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内源、面源、电源污染等多重困扰,增加河道治理的难度,亟需引起多方的忠实。其中,点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工厂废水排放、污水处理不当排放等,此类型的污染情况容易被监测与管理;面源污染则可能源于农业流经、城市雨水等途径,污染原因相对复杂,无论哪种类型的污染情况,都会降低河道的水质,进而引发一些列的问题。当河道水质下降后,会破坏河流中水生植物的生存空间,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也会遭到破坏,严重威胁河流生物的多样性发展与成长,影响生态链的稳定性。同时,水体植被生长受到威胁后,部分河流的水流速度可能会加快,对河道底部的流沙造成冲击,增加水土流失风险。
二、河道管理优化策略
(一)转换管理模式,构建生态管理
河流的正常运行不仅可以满足水源及灌溉的需求,同时也是多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其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强化管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传统河道管理过程中,其过多关注河流的经济效益,可能会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未能考虑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及环境优化的协调统一,降低河流功能与作用。因此,在实际河道管理中,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构建生态性的管理模式,在综合性保护与管理过程中实现更好的管理效果。具体而言,可以在传统河流开发利用思想中融进生态理念,在对水文、地质、生物等要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后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效果,在实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基础上保留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地方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职责,积极发挥组织与执行能力,在联合相关部门与地方政府的过程中,实现对河道的全面监督与协调,坚决抵制河流流域内的建筑施工。与此同时,可以鼓励地方社区与居民共同参与到河道的管理与维护中,在全社会形成河道保护的思想,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中切实保障河流管理效果,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
(二)关注河道日常管理,强化环境治理
其一,河道清洁。河道中存在的垃圾若未能及时的清理,不仅会降低河流水质,亦会增加河道堵塞风险,进而产生持续的恶劣影响。因此,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关注河道的清理工作,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详细的河流清洁方案,明确某阶段河流的具体负责人,对各管理辖区内的河道进行定期的清淤与垃圾处理,当发现河流污染问题时能够快速定位负责人,带领各岗位人员快速投入到河道的清理工作中,保证河道环境的整洁。
其二,河道稽查。当前,由于管理部门宣传力度不足,部分民众的河道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居民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可能会在河道内违法挖沙挖土,若管理部门未能及时发现此类行为,长期发展下去会严重威胁河道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增加河堤失稳的安全隐患,进而产生一系列的风险。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稽查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在河道两岸进行巡查与监督,一旦发现存在破坏河道的行为应立即阻止,针对情节特别严重的行为可上报相关部门采取行政处罚,起到震慑作用,降低破坏行为。
其三,河道监测。水污染问题的发生,严重威胁水资源的安全,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借助专业设备获取河道内水质各项指标,通过对比发现存在的潜在水污染风险,降低水污染问题。同时,对于工业园、化工企业等可以开展追踪监测,对存在的违规排放必须做出严厉的惩治,并要求其积极开展水质净化措施,最大恢复河流水质,保障用水安全。
(三)实行统筹兼顾,凸显管理价值
为了强化河道管理效果,管理部门需要应当遵循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统筹兼顾下保障管理的最大价值。为此,在实际河道管理中,首先应当做好安全性效果,可以在河道中投入蓄水池、分流道等现代化的水利设施,实现防洪排涝与灌溉技术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强化河道的防护能力,同时还能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大大提升河道的安全性。同时,在开发与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立水电站的规划与建设,将水力转换为电力,最大提升发电效率,缓解传统能源短缺的问题,保障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在河道综合规划中,应当做好工业生产、农业灌溉、防洪排涝等不同行业的用水规划,充分评估各类用水优先级,在统筹多个需求中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此外,在河道管理中,还可以积极推广湿地恢复、河岸绿化等生态修复项目,在保证河流良好的水质过程中,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强化生态价值,发挥河流优势,进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结束语
总之,河道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可以实现防洪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充分发挥河道管理工作价值与作用。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当深刻认识到当前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发挥河道管理工作的效果,提升河道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进而实现周边生态环境的良好修复,在发挥河道功能与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林生. 河道管理中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分析[J]. 中国科技纵横,2024(8):32-34.
[2]高婧. 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与河道管理实践[J]. 水上安全,2024(15):185-187.
[3]程似俊. 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水上安全,2023(15):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