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视角的地方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赵恒星
枣庄学院 山东省枣庄市 277160
摘要:当前,在地方高校校友资源开发方面普遍存在着系统性不足、价值认知出现偏差、协同机制有所缺失等诸多问题,进而使得其在就业促进方面未能得到充分释放。地方高校由于受到办学层次以及地域方面的限制,在整合校友资源的能力上表现得较为薄弱,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也处于滞后状态,校友和母校之间的互动往往仅仅停留在表层的联络层面,无法形成对就业服务以及职业发展起到长效支撑作用的体系。本文以就业视角作为立足点,对校友资源开发所涉及的理论逻辑以及实践中遭遇的困境展开系统解析,从而为地方高校构建校友资源转化机制给予新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友资源;就业视角;开发与利用
一、引言
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着就业指导资源不够丰富、校企合作基础相对薄弱等现实方面的制约情况,而校友网络恰恰能够对这类结构性存在的短板起到弥补的作用。就当前的状况来看,多数院校对于校友资源的认知仅仅局限在捐赠募集以及声誉传播这样的层面上,并没有能够把校友所具备的职业经验、所拥有的行业资源同在校生在就业方面的需求有效地进行对接,这种问题对资源开发所能够达到的效能形成了极为严重的制约。文章将关注点聚焦在以就业作为导向的校友资源转化路径之上,目的在于挖掘出地方高校突破传统资源开发模式的可能性,进而构建可持续的、支持校友就业的平台,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二、地方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分析
当前,多数院校虽已建立校友工作部门,但资源整合机制尚未突破行政主导的惯性思维,职能部门间协作松散,校友联络多依赖院系自发行为,缺乏全校层面的统筹规划。校友信息管理呈现碎片化特征,基础数据分散于招生、就业、教务等不同系统,未建立统一数据库,动态更新能力薄弱,导致校友职业信息与行业资源难以为就业指导提供精准支撑。校友互动模式停留于校庆返校、捐赠仪式等阶段性活动,常态化沟通渠道缺失,校友与在校生的职业经验传递往往局限于零星讲座,未能形成分层次、分领域的深度对接机制。资源转化层面,多数高校将校友价值简化为就业岗位推荐,忽视其行业经验反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创新等深层功能,校友资源与教学科研的融合多依托个体人脉偶然促成,缺乏制度化设计。部分院校尝试搭建线上平台促进校友资源共享,但功能设计同质化严重,供需匹配效率低下,校友参与意愿受限于单向索取式交互逻辑。这种浅层化、被动式的开发状态,实质反映出地方高校尚未将校友群体纳入人才培养生态体系的战略认知局限[1]。
三、就业视角下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
(一)建立健全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
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需要构建系统化运行框架,而构建动态更新的校友信息数据库是基础环节,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对校友行业分布、职业轨迹进行智能分类与标签化管理,确保资源检索的精准性与时效性。搭建常态化互动平台需突破传统联谊模式,例如在院系层面设立"校友职业导师工作站",通过定期举办行业沙龙、模拟面试等线上线下融合活动,形成分领域、分阶段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双向服务机制关键在于明确权利义务边界,既为校友提供继续教育、科研合作等增值服务,也规范校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如联合开发岗位技能认证课程。深化校企协同需建立分级合作制度,针对初创型校友企业侧重实习岗位供给,对成熟企业则推动定制化“订单班”建设,形成人才输送与需求反馈的闭环。构建效果评估体系应聚焦就业质量追踪,设计包含岗位适配度、职业发展力等维度的评价指标,定期生成校友资源利用效能报告,为机制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二)加强校友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
地方高校应整合分散在招生、就业、教务等系统的校友基础数据,建立标准化字段与动态更新机制,按行业领域、职业阶段、技能特长等维度实施分类管理,为就业资源匹配提供结构化数据支撑。平台功能设计需超越信息存储功能,嵌入职业指导预约、岗位需求发布、行业资源共享等模块,支持校友与在校生基于职业图谱进行定向连接[2]。引入智能算法分析校友活跃度与需求特征,动态调整服务推送策略,例如为初创企业校友定制人才推荐通道,为资深从业者匹配行业沙龙主持机会。平台运维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明确就业指导中心、校友办、院系的数据维护责任,定期清洗无效信息。校友参与度提升关键在于构建双向价值交换逻辑,例如将校友企业招聘数据反哺专业设置优化,形成“数据更新-资源应用-反馈激励”的闭环生态。
(三)发挥校友在就业指导与职业发展中的作用
地方高校可建立校友职业导师认证体系,依据行业影响力、从业年限、指导意愿等要素分层次建立导师库,设计模块化指导课程,覆盖简历优化、面试技巧、行业趋势分析等实务领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需求差异,组织校友开展行业工作坊、岗位体验日、职业发展咨询等定制化活动,例如为低年级学生安排职业认知访谈,为毕业生匹配同领域校友进行一对一求职辅导。搭建校友企业与在校生的项目合作平台,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设计或毕业实践,使学生在参与中积累职业经验。完善校友反哺激励机制,将校友指导时长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或为其提供校友企业人才优先推荐权益。院系层面可定期举办校友圆桌论坛,邀请处于职业上升期的中青年校友分享转型经验,打破“成功者叙事”的单一模式,增强经验传递的真实性与可借鉴性。
结语
就高校而言,其校友资源开发在本质上属于对高校社会资本展开价值重构的过程。对于建立起以就业作为导向的校友资源开发体系来讲,重点在于突破传统行政管理方面的思维模式,进而去构建能让校友职业获得成长以及母校实现发展的共生机制。从地方高校的角度出发,应把重点放在强化校友信息系统所具备的动态更新能力之上,去精心设计那种分层分类的、可供校友参与的模式,以此将呈现碎片化状态的人际网络成功转化为具有结构化特点的就业支持系统。未来在进行校友资源开发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单向度的资源汲取逻辑,而是要朝着构建起一个能让校友、在校生以及企业三方实现价值交换的生态平台这个方向去转变。
参考文献
[1]高汕.基于就业视角的地方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C]//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4高等教育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2024:45-46.
[2]石迎春,谢丽春.地方高校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于就业创业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20,(28):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