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开展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魏薇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汪曾祺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其文学地位与影响深远而广泛。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之一,更是传统文化韵味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其作品多次被选入各学段语文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他的散文不仅在文学艺术上独树一帜,更在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的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品读和育人价值。但其散文作品多短小精悍,学生常有品读完意犹未尽的感觉,如何能够通过多篇散文的比较阅读,带领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汪老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读出“这一个”散文的独特特点,是笔者一直思考的教学问题。
一、汪曾祺散文作品教学价值分析
汪曾祺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将传统文化的韵味融入字里行间,展现出一种淡雅而深远的美学境界。他的作品中,传统节日与习俗的描绘不仅仅是对过往岁月的回忆,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深刻体现。他的文章里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展现同样别具一格。他不仅记录了食物的制作过程和风味,更通过食物传递出一种生活哲学和文化情感。汪曾祺散文的语言艺术也是一大特色,他善于运用传统诗词的引用与化用,以及地方方言与俗语的运用,使得文章具有了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文化气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年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真实与生动。
二、群文阅读适用于汪曾祺散文教学的策略分析
群文阅读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它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多篇相关或相似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在汪曾祺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汪曾祺散文中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通过比较不同散文中的语言风格、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汪曾祺的文学地位与影响,以及其散文的艺术风格。
群文阅读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强调通过阅读多篇相关文本,促进学生对某一主题或文体的深入理解。在汪曾祺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这一方法尤为适用。汪曾祺的散文以其独特的地域色彩、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著称,通过群文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汪曾祺笔下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还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不同散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风格差异。
三、汪曾祺散文群文阅读教学法实践路径探析
(一)以群文阅读多角度勾连汪曾祺散文的文化元素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传统文化元素与背景的体现是其文学魅力的重要来源。汪曾祺的散文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传统节日与习俗。如在《端午的鸭蛋》中,他不仅叙述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还细致地描述了家乡高邮的鸭蛋如何成为端午节的特色食品,从而展现了节日背后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地域特色。通过这样的叙述,学生可以感受到节日习俗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背景,以及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所承载的情感价值。
汪曾祺散文中的传统饮食文化展现,不仅限于食物本身,更在于食物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传承。在《豆腐》一文中,汪曾祺不仅介绍了豆腐的制作过程,还深入探讨了豆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汪曾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二)以群文阅读深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思想内涵
在探讨汪曾祺散文中的生活哲学时,学生可以发现作者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融入到散文中。在《生活是很好玩的》一文中,汪曾祺通过讲述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片段,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结合现代环境问题,讨论如何从汪曾祺的生活态度中汲取灵感,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此外,汪曾祺在散文中对传统生活智慧的体现,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家庭伦理和亲情的描述,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也启示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
(三)以群文阅读全方位体味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
在散文的语言艺术方面,汪曾祺善于运用传统诗词和地方方言俗语,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学习资源。在汪曾祺的散文中,地方方言与俗语的运用是其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地域色彩,也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汪曾祺善于将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散文中,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和生动性。例如,在描述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时,他会使用“侬好”这样的吴语问候语,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温婉的江南小镇。通过方言的使用,汪曾祺不仅传递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也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微妙变化
在《故乡的食物》中,汪曾祺巧妙地引用了唐诗宋词来描绘食物,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使得食物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尝试分析这些诗词如何与散文内容相融合,从而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文学手法来强化文化表达。在《胡同文化》中,汪曾祺对北京方言的描述,不仅增强了语言的地域特色,也反映了作者对地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通过这些方言俗语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四)以群文阅读帮助学生打开书写表达的匣子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汪曾祺散文的文本内容,鼓励他们分享个人感受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还能够增强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笔者所在班级的学生,通过进行汪曾祺多篇散文的对比阅读,形成了阅读表达的关系网,他们在石墨文档上自由发言,书写阅读感想并互相评论,现把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截录如下:
《端午的鸭蛋》想必是很多孩子童年印象里最有滋味的课文之一了,“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黄是通红的”,这样生动细腻的描写,读来想必馋哭了不少小孩子吧。而今,那年的小孩子也到了而立之年,我在买菜挑选鸭蛋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段话,然后比较比较,在心里默默叹一句,黄不够红嘛,油也不够多,准不是真正的高邮咸鸭蛋,这份生活智慧可谓是汪老教我的。汪曾祺爱吃美食,也爱做美食,更爱记录美食,这“三个爱”操作下来,留下了许多“滋味”,真是“与众乐乐了”。他写故乡的野菜,写豆腐、豆汁儿、干丝、菌小谱、韭菜花……他说肉食者不鄙,写狮子头、镇江肴蹄、腐乳肉、腌笃鲜……我时常读着读着开始吞口水,恍惚以为自己在读菜谱,合上书页一看《人间滋味》,是了,这书是汪老留给我们的人间味道。
普普通通的食材里融入了记忆,熬煮了人情,味道就更美了。他在《咸菜茨菰汤》回忆小时候对茨菰实在没有好感,因为这东西有一股苦味,离乡辗转四十载也没有想念,一直到沈从文老师家拜年,一道师母炒制的茨菰肉片,让他久违了茨菰的味道。“因为久违,我对茨菰有了感情”,多么朴实又真切的话语呀!“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这句话写进了我的心里,阔别故乡多年,乡愁无形,无所抓取,透过食物的味道,家乡味实实在在了。从普通的食材,到烹制的美食,到家乡的滋味,食物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家乡是魂牵梦萦的牵绕,不是羁旅在外的游子,是不会懂的。
吃喝的讲究,也让我看到了汪曾祺笔下的讲究。我最喜欢《宋朝人的吃喝》一文。近年,宋代美学大热,宋朝人的吃穿住行,总有人写一写,电视剧也拍了许多,宋朝的美学渐渐成为一种网红符号了,更有甚者,把宋朝美学看作国风的唯一代表,搞出来许多矫揉造作的东西,实在倒人胃口。但汪曾祺的这篇小散文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选的都是简单清淡的小食,杏酪、鲜果、烙饼……初读时,你还想着能看到什么珍馐大餐,一窥宋代人的饕餮盛宴呢,汪老却告诉你:宋朝人的吃喝比较简单而清淡。品味品味,淡然一笑了,人间有味是清欢,最有滋味的不正是这简单和清淡嘛。
通过以上方法,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有效改善了汪曾祺散文的教学效果,可以进一步向其他作家和类型的散文迁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