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文化馆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立青取次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文化馆 云南 迪庆 674599
摘要: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全人类跨入一个蓬勃发展数字化信息时代,社会文化生态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群众文化作为最贴近日常生活文化形态,其生产传播均受到数字化深刻影响。这一进程中,文化馆角色从单一资源供给者逐渐转变为多元服务整合者。数字化技术提升文化服务覆盖广度,依靠技术赋能增强群众参与深度。本文分析了数字化时代文化馆建设对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作用,探讨了依托数字化时代文化馆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文化馆;群众文化;作用
引言:数字化背景下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载体,其功能定位与服务模式也随之发生显著变革。传统以物理空间为核心的文化教育形式逐渐难以满足群众文化学习需求。因此,其服务形态逐步向线上线下融合方向转变。探讨依托数字化时代文化馆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途径,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转型理论回应。
一、数字化时代文化馆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构建起虚实结合文化体验空间,打破传统场馆物理边界与时间限制,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可感文化体验,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向群众传递文化知识。数字化时代的沉浸式文化传播模式有效激发群众审美感知,潜移默化中培养群众对文化的亲近感。大数据分析技术使文化服务供给更加精准化,基于群众文化行为数据,识别不同群体认知需求,定制推送差异化文化内容。人工智能辅助个性化学习系统可根据用户互动轨迹实时调整文化内容呈现方式,形成阶梯式文化素养提升路径。数字化平台双向交互特性改变传统单向传播模式,创作实践与审美鉴赏形成良性循环。
二、依托数字化文化馆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策略
1.拓宽传播渠道,活化文化传承
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过程中,数字化文化馆需要为其提供丰富文化内容,构建多元化传播路径,以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依托技术赋能拓宽传播渠道,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更具互动性的形式,可以有效增强群众文化认知。活化文化传承要求文化馆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创造性转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紧密衔接。
数字化文化馆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依托线上移动应用、社交媒体渠道,推出系列文化专题栏目,利用短视频形式增强传播吸引力。线下使用智能终端设备,在社区、学校公共场所部署互动式文化体验装置,让群众近距离接触数字化文化内容。文化馆还可以与图书馆机构合作,建立区域性文化数据库,实现资源互通互鉴。同时引入用户创作板块,鼓励群众参与文化内容创作。除此之外,文化馆应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或传统工艺,提升文化体验沉浸感。设计场馆布局时需注重分层分类,针对不同年龄、教育背景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持续优化内容供给。
2.打破地域壁垒,实现资源互通
传统模式下文化资源传播效果受限于机构壁垒,优质内容无法广泛流通。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文化馆打破这一局限,建立不同地区文化馆联盟,形成资源互通网络。统一数字平台,以标准化存储资源,能够避免重复建设,提升资源利用率。协作模式则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均衡发展。数据互通基础上,文化馆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配资源,让偏远地区同样享有高质量文化内容,实现文化服务普惠性。
文化馆需构建多层次资源互通体系,开发统一资源调度平台,同时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版权归属清晰。文化馆可以利用5G网络实现高清资源实时传输,将国家级非遗展演4K直播同步至偏远地区文化馆终端。建立分级分类资源库,整合文学、民俗不同门类,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为青少年定制动漫版传统文化课程,为老年群体开设适老化设计的线上戏曲鉴赏。推行总分馆制数字化协作,由省级文化馆统筹资源,县级馆负责本地化适配调整。跨区域合作需基于标准化协议,明确资源贡献方与使用方权责关系,设立积分互换机制激励资源上传,文化馆上传的精品课程被异地调用后可兑换其他馆虚拟场景使用权。同时建立质量审核委员会,由专家团队把关共享资源内容,确保资源的权威性。文化馆还需要为用户端部署文化地图功能,可视化展示全国联网资源分布,支持一键预约异地文化馆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区域联动效果,可以定期举办数字文化周主题活动,以项目制推动资源深度交互,打破地域壁垒,形成资源流动、服务协同、素养共进数字化文化服务新格局。
3.凝聚社群力量,激发文化共创
兴趣导向的线上社群,可以让分散个体基于共同爱好形成稳定互动。文化馆作为组织者,应提供专业指导、搭建结构化讨论框架,引导社群从松散交流转向共创文化内容,在保留群众文化自发活力的同时,赋予其系统性,让文化传承从单向传播演变为多向交互,形成可持续线上文化生态。
数字化文化馆可精细化运营线上社群,推动群众文化自发交流。搭建多样化兴趣小组,确保不同文化偏好人群都能找到适合社群。采用分层模式管理社群,由文化馆专业人员担任引导者,负责制定话题方向、组织线上活动,同时培养活跃成员成为社群骨干,维持日常互动。定期发起主题创作挑战,鼓励成员围绕非遗技艺、民俗故事展开二次创作,使用数字化平台展示优秀作品,形成正向激励。同时强化社群互动机制,避免单向信息传递。文化馆应设置周期性线上沙龙,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座谈会,随后开放自由讨论,让群众在对话中深化认知。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入协作创作项目,集体编写地方文化故事集、共同设计数字展览,群众在实践过程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社群内部还可设立文化观察员角色,由成员自主记录分享身边传统文化现象,形成自下而上文化采集网络。文化馆应定期分析成员活跃度,动态调整运营策略,设立轻量级奖励机制,增强成员粘性,形成稳定文化共创生态。
结束语:群众文化数字化转型是技术应用必然结果,同时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文化馆作为这一变革关键推动者,其价值体现为资源整合,提升传播效率,构建开放包容文化参与机制。面对技术迭代与文化需求多元化的双重挑战,文化馆需要保持创新敏锐度,在技术理性与文化温度之间寻求平衡,将数字红利转化为文化福祉,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政宇. 浅谈新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路径 [J]. 新传奇, 2024, (46): 94-96.
[2]缪垚. 互联网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路径探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 (16): 60-62.
[3]冯振国. “掌上移动文化馆”——数字化时代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形式探究 [J]. 剧影月报, 2015, (06): 158-160.
[4]许健莉. 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影响和作用分析 [J]. 中国文艺家, 2023, (10): 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