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污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张晓杰 刘成 赵紫君
37078119931101652X 370323199605281016 370305199607232821
一、引言
微塑料指粒径小于 5 毫米的塑料颗粒,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土壤及大气中,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研究显示,人体血液、胎盘等组织中已检出微塑料)。我国《海洋微塑料监测规范》(HY/T 252-2018)明确了微塑料的监测要求,但环境中微塑料粒径跨度大(从纳米级到毫米级)、形态多样(纤维、碎片、球粒等),且常与有机质、沉积物结合,传统检测需经过复杂分离(耗时超 8 小时),定性准确率不足 70% ,定量误差超 20% 。新型检测技术可将分析时间缩短至 3 小时内,粒径检测下限降至 1 微米,为污染溯源与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在 “双碳” 与生态保护战略背景下,研究微塑料检测技术进展,对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塑料污染检测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实验室检测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为主(占比超 60% ),可识别常见塑料类型(如 PE、PP、PS),定性准确率约80% ;现场快速筛查技术(如便携式拉曼)应用占比提升至 20% ,但仅适用于毫米级颗粒。
前处理逐步优化:密度分离法(如饱和 NaCl 溶液)与消解技术(如 H₂O₂氧化)结合,有机质去除率达 90% ,微塑料回收率提升至 85% 以上。
标准体系建设中:已有 10 余项行业标准发布,覆盖海洋、淡水介质,但土壤、大气微塑料检测标准尚未统一,方法可比性不足。
2.2 主要挑战
复杂基质干扰:土壤中的黏土颗粒、水体中的藻类与微塑料粒径接近,分离纯度不足 60% ,导致后续定性误差超 30% 。
微小颗粒检测难:纳米塑料( <1 微米)因质量轻、易团聚,现有技术回收率不足 50% ,定量限难以突破 104 个 / 升。
形态与类型识别局限:纤维类微塑料占环境总量的 60% 以上,但其光谱信号易受取向影响,识别准确率仅 65% ;新型复合塑料(如生物基塑料)缺乏标准谱库,定性难度大。
成本与效率瓶颈:高端检测设备(如显微共聚焦拉曼)单台成本超 500 万元,单样品分析成本超 1000 元,难以满足大规模调查需求。
三、微塑料污染检测技术的主要分类
3.1 分离与富集技术
密度分离法:采用不同密度溶液(如 ZnCl2 溶液,密度 1.5-1.7g/cm3 )分离微塑料,适用于沉积物、土壤样品,分离效率 ⩾80% ,操作耗时 2-4 小时。
膜过滤与离心法:结合 0.45 微米滤膜过滤与高速离心( 8000rpm ),富集水体中的微塑料,回收率 ⩾85% ,适合低浓度样品预处理。
浮选法:通过气泡吸附微塑料颗粒,适用于大面积水体样品,处理量达 100升 / 小时,较传统方法效率提升 5 倍。
3.2 定性与定量技术
光谱法:FTIR 通过特征官能团峰(如 C-H 键伸缩振动)识别塑料类型,分辨率达 4cm-1 ,可检测 5 微米以上颗粒;拉曼光谱灵敏度更高(检测限 1 微米),但易受荧光干扰(信号抑制率超 40% )。
色谱 - 质谱法:热解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 Py -GC-MS)通过热解产物(如苯乙烯对应 PS)定性,结合内标法定量,检测限达 10 微克 / 千克,适用于复杂基质。
显微成像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塑料形貌(分辨率 10 纳米),结合能谱分析(EDS)确定元素组成,辅助鉴别塑料类型,但无法区分化学结构相似的聚合物。
四、微塑料污染检测技术的关键进展
4.1 分离效率提升
新型吸附材料:磁性纳米粒子(如 Fe304@SiO2 )特异性吸附微塑料,分离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回收率提升至 95% ,对纤维类微塑料效果尤为显著。
自动化前处理系统:集成密度分离、消解、过滤功能,实现 “样品进 - 净化出” 全自动化,处理量达 20 个 / 天,较人工操作效率提升 8 倍。
4.2 定性精度突破
高分辨光谱技术: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空间分辨率达 0.5 微米,可识别单个纳米塑料颗粒,结合化学计量学算法,荧光干扰降低至 10% 以下,定性准确率提升至 90% 。
多维联用技术:Py-GC-MS 与二维气相色谱( GC×GC )结合,分离新型复合塑料的热解产物,实现 30 种以上聚合物同步识别,较传统方法覆盖率提升50‰ 。
五、微塑料污染检测技术的应用场景
5.1 水环境监测
海洋与淡水:采用网采(200 微米孔径)与泵吸(1 升 / 分钟)结合,FTIR定性与 Py-GC-MS 定量,可评估表层水微塑料浓度(如近岸海域常达 104 个 / 立方米),为污染溯源提供依据。
饮用水:结合膜过滤与高分辨拉曼,检测饮用水中微塑料(检出率超80% ),评估处理工艺去除效率(常规工艺去除率约 70% ),指导水厂技术升级。
5.2 土壤与沉积物
农田土壤:采用超声辅助提取与密度分离,拉曼光谱识别微塑料类型(农膜来源的 PE 占比超 60% ),评估耕作方式对污染分布的影响,为农业面源防控提供数据。
沉积物:柱状采样结合分层分析,揭示微塑料垂直分布特征(表层 0-5cm 浓度常为底层的 3-5 倍),追溯污染历史。
六、结论
微塑料污染检测技术已从传统分离 - 光谱定性向自动化、高分辨、微小颗粒检测升级,通过材料革新与技术联用,实现了回收率 ⩾95% 、定性准确率⩾90% 、纳米级颗粒可检测,有效支撑了多介质污染评估。当前存在的标准不统一、成本高昂等问题,可通过制定行业标准与国产化设备研发解决。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如光谱自动解译)、微流控芯片技术的融合,检测技术将向 “快速、精准、低成本、现场化” 方向发展,为微塑料污染全链条管控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推动从 “被动监测” 向 “主动防控” 转型。
参考文献
[1] 娄婷婷 , 黄琳, 粟有志, 等. 水产品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色谱 ,2025,43(8):881-893. DOI:10.3724/SP.J.1123.2025.02013.
[2] 肖铮 , 贺仪 , 苑林宏 , 等 . 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其分子光谱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J].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2024,14(8):1147-1156. DOI:10.3969/j.issn.2095-1035.2024.08.014.
[3] 岳浩伟 , 王珊, 张克峰, 等. 地表水环境中微塑料检测技术及污染水平研究进展 [J]. 供水技术 ,2021,15(6):13-20. DOI:10.3969/j.issn.1673-9353.2021.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