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树文化”课程与本土特色花木文化资源的融合实践
陆豪犇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幼儿园
摘要:在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打造具有个性化和特色的高质量教育已成为众多幼儿园的发展目标,农村幼儿园也不例外。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农村幼儿园资源,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那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花卉和植物,这些都为学前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资源。本文探讨在农村幼儿园的“树文化”课程中,如何将乡土植物、花卉等人文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树文化”课程;本土特色;文化资源
引言
在农村幼儿园中融入“树文化”课程教学与本土特色花木文化的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通过设计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并将当地文化资源融入其中,农村幼儿园能够构建一套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幼儿们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未来,农村幼儿园应持续挖掘本土乡土文化,不断创新课程内容,为学前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农村幼儿园“树文化”课程与本土特色花木文化资源的融合意义
(一)丰富的课程素材
农村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和独具魅力的花卉、植物文化资源。对于农村幼儿园而言,本土植物和花卉文化是开展“树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素材。在“树文化”课程中,本土植物的生长习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同树种展现出不同的生长特征和对环境的需求,有的树种偏好阳光和抗旱,而有的则偏爱阴凉湿润的环境。通过观察和研究植物,幼儿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学知识,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规律性。例如,在种植当地特有的树种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们观察植物从种子到成熟植株的整个生长过程,从而培养幼儿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二)促进幼儿自然认知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农村幼儿园开展“树文化”教学活动时,融入当地独有的花卉及其文化,将极大地提高活动效果。幼儿园周围的自然生态富含多样的花草树木品种,形态各异。将这些自然元素引入课堂,让幼儿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观察和了解各类花卉的生长特性、外观特征以及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从而加深对自然界的理解。此外,花卉的色彩、形态和香气等特性对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花卉绘画、手工制作等多种活动形式,幼儿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想象力,发展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1]。
(三)传承与弘扬本土花木文化
将“树文化”课程与农村幼儿园的本土特色花木文化资源相结合,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意义。农村幼儿园花卉资源丰富,当地的植物不仅种类繁多,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习俗和民俗风情。在“树文化”课程中,教师可以将植物的生长特性、象征意义以及相关的民俗传说等知识融合,让幼儿们在幼年时期就能领略到本土的花草文化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通过讲述与某种植物相关的神话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幼儿们体验到本土文化的独特韵味。
二、农村幼儿园“树文化”课程与本土特色花木文化资源的融合实践措施
(一)家园合作,拓展本土特色花木资源开发
在农村幼儿园推进“树文化”课程时,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本土植物、花卉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成为农村幼儿园“树文化”课程建设中的一个关键步骤。
首先,幼儿园应组织家长学习活动,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花木文化。通过专家的讲解,家长可以掌握本土特色花木的历史文化、生长特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对“树文化”课程的重视。这样,家长不仅能在家中与幼儿一起探索花草的文化资源,还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更积极地参与课程资源的建设。
其次,幼儿园可以举办幼儿家长展览会,展示利用当地特有的花卉、植物等材料制作的玩具或半成品。展品可以包括蔬菜水果,以及自然材料如枯枝、玉米棒、竹子、鹅卵石等。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展示幼儿们的创意,还能改变家长的观念,提升对本土特色花木文化资源的关注和应用程度。通过“家长开放日”和“亲子活动”等途径,鼓励家长更多地参与“树文化”的课堂教学。例如,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参与花草树木的培育和养护,或者合作制作花木制品。通过这样的互动,家长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参与课程,还能加强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2]。
(二)开展主题活动,丰富树文化课程
主题活动是指以某一话题为中心的思维、实践与沟通,既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又有系统、灵活的特点。将“树文化”课程与本土特色花木文化资源的融合,是农村幼儿园开展专题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把本地的花卉文化资源与自己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构造出富有地方色彩的主题活动。
首先,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爱好,围绕“本土文化”这个主线,进行一系列与本土特色花木有关的教学活动。比如,通过对本土特色花木的生长周期、文化故事以及实际意义的研究,让幼儿们在实践中学会了有关花卉的知识,并对故乡文化产生了感情和认同感[3]。
其次,老师对本土课程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改革,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收特点,试图通过专题活动来充实其内容。例如,通过春游,秋游,让幼儿们深入到大自然中,亲身感受花草树木的成长状况;透过花园活动及亲子活动,让父母及幼儿一起参加花草树木的栽种及维护,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并增进对本地花卉的了解。
最后,幼儿园可以举办一场精彩的表演,内容是:认识故乡的花草树木,说自己的成长经历。幼儿们在说、做、唱中,不但了解了故乡的特色花木文化,更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与成长。通过这些活动,既给幼儿们搭建了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将“树文化”课程和本土特色花木化资源,切实地融合在了幼儿们的生活与学习之中。
(三)环境创设,创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园所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布局对于课程的开展和幼儿学习经验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在园内外及周边地区广泛种植当地特有的树种,以营造一个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态环境。环境创设不仅是教学资源,也是幼儿通过观察和交流学习其生长特征和文化内涵的途径,植树活动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有助于幼儿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此外,幼儿园内的植物与树木不仅是自然的恩赐,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它们为幼儿园打造了一个美丽的德育环境,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们积极挖掘校园内的人文元素,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通过营造班级文化,激励每个孩子积极参与,创建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例如种植区、卫生区、常规区、环保榜等。
第三,建立一个展示当地特色花卉的展览区,展出各类花卉的实物、图片、模型以及相关的手工艺品。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定期组织幼儿们参与到环境营造中来,比如共同种植花草、制作花卉手工艺品、布置花园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幼儿们的动手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本土花木的魅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结束语
深度整合农村丰富的本土特色花木文化资源,对农村幼儿园开展“树文化”课程的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与当地的花木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在园本乡土特色课程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本土特色花木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对园本乡土特色课程进行改进与优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以期建立一种遵循学前教育规则、富有地方色彩的园本本土特色课程。
参考文献
[1]郭燕华.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4,(13):104-106.
[2]潘丹丹.农村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的实践探索[J].新智慧,2024,(07):44-46.
[3]刘静雯.合理利用农村本土资源,创设幼儿园区域活动特色[J].家长,2023,(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