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作者

胡莲 张旭 夏伟

重庆市字水中学400021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正经历着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素养提升的根本性转变。人教版2019新教材以其丰富的内容、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注重学生主动探索的设计理念,为高中生物课堂的创新与实践提供了广阔舞台。文章旨在探讨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通过情境创设、项目式学习及信息技术融合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生物学科素养。通过具体教学实例,展现创新教学模式的成效,为高中生物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境创设;项目式学习

引言:随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高中生物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新课程标准强调“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教版2019新教材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不仅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而且设计理念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究。本研究将从情境创设、项目式学习及信息技术融合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创新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情境创设:构建生动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下以“遗传信息的传递——DNA复制”为例,进一步具体阐述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实施与效果。在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首先通过播放关于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的纪录片片段,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科学发现的情境。纪录片中科学家们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实验过程中的曲折与突破,以及最终揭示生命奥秘的激动时刻,都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科学研究的现场,感受到了科学发现的魅力与艰辛。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模拟实验环节。

通过亲手操作DNA模型,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以及碱基配对、DNA解旋和复制的全过程。这种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DNA复制原理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拓展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DNA复制过程中发生错误,会对生物体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他们纷纷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猜测。有的认为会导致基因突变,有的则认为会影响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还促进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真实、复杂、开放的情境,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项目式学习:深化知识理解,培养探究能力

项目式学习(PBL)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植物激素的调节”章节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度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以下是对这一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具体阐述。在这个项目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探究任务:“探究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的激素调节机制”。学生被精心分组,每组承担在不同光照环境(全日照、半日照、全阴)下种植并观察同一种植物的任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生活实际,而且充满了科学探索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各司其职,从种植植物、定期测量到数据记录,每一步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智慧。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详实的记录,学生们逐渐发现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叶片的数量、植物的高度等关键指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一发现让学生兴奋不已,他们开始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进一步加深了对植物激素调节机制的理解。在项目汇报阶段,各组学生精心准备了展示材料,详细汇报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汇报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展示了实验数据和图表,还分享了实验过程中的挑战和收获。通过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有效地沟通和协作。

这一项目式学习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植物激素调节机制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们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提出问题到设计方案、实施实验,再到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和乐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融合:拓宽学习渠道,提升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逐步重塑教育的面貌,特别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其融合应用成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一大亮点。新教材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为师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天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免疫系统的功能”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了虚拟实验室软件这一信息技术工具。通过在线模拟,学生们得以直观体验人体免疫系统的运作机制。他们只需简单拖拽,就能模拟病原体、抗体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亲眼见证免疫系统如何精准识别并清除外来入侵者。这一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避免了传统实验操作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重复的练习环境。学生在虚拟实验中得以反复尝试,不断加深对免疫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从而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此外教师还巧妙运用在线学习平台,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课堂讨论无缝衔接。通过发布预习任务和课后作业,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巩固所学内容。而讨论话题的设置,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入交流。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还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电子课本、互动课件等数字资源进行学习,实现了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体验。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探索,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通过情境创设、项目式学习及信息技术融合等策略,我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生物学科素养,还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高中生物课堂将会更加开放、多元和富有活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小兰.高中生物学"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西南大学,2023.

[2]王晓芬.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0, 000(014):100.

[3]费云春.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与点评[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3(4):0022-0024.

[4]张彩霞.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下旬,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