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扶”资助育人问题与对策研究
赖奔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515
1艺术类高职院校开展“三扶”资助育人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而艺术类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全面贯彻落实“资助育人”,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方面的地位又是极其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因此,如何将资助育人功能在艺术类高职院校中发挥其最大效益,如何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其资助育人进行路径优化显得十分必要。在此背景下,探讨“三扶”资助育人(即资助育人需“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出相应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2“三扶”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华南某艺术类高职院校目前已对资助育人工作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落实“三扶”资助成效最大化上,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本次研究采用了全面的调查问卷以及深入的实地访谈:本次访谈对象均为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已通过2020-2021年度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学生。最终笔者一共访谈了47人,其中男生有22人,女生有25人。访谈结束后,笔者将这些访谈稿进行了整理,整理出来后全部进行了统一编码,编码前缀为“F-S”,后缀为该学生学号的后三位数字,例如20视传3班路同学学号为201502305,则其访谈笔录稿编码为“F-S-305”,其他访谈稿以此类推。
经过本次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发现该高职院校在资助过育人程中,存在三个较为显著的问题--第一,“重结果,轻过程”,需加强精准扶贫;第二,“重帮扶,轻关怀”,需提高对标扶志;第三,“重资助,轻育人”,需改善定向扶智。
2.1“重结果,轻过程”,需加强精准扶贫
目前所在高职院校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方法,在确保精准扶贫、确保公平上还是有待加强。个别同学因为个人及家庭原因,强烈的自卑心理及自尊心理并存,导致本身虽然贫困,但却羞于去申请困难认定,结果导致资助工作未能做到及时帮助到真正有需要的人。
2.2“重帮扶,轻关怀”,需提高对标扶志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缺乏正视困境、逆境成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诚信感恩和社会责任意识不足等问题,最突出表现为经济资助与精神帮扶的失衡。在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下,面对过度追求个人得失、功利意识严重的受助学生,仅仅通过说教教育,明显效果堪忧。
所在高职院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却常常忽视以上问题,以至于出现“重帮扶,轻关怀”情况,物质帮扶有余,人文关怀不足,对标扶志的功能水平亟待提高。
2.3“重资助,轻育人”,需改善定向扶智
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境贫寒,本地教育水平条件较低,学习起点较低,且父母家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其不能在孩子完成学业及促进就业方面给予对应的指导;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缺乏对自身准确清晰的定位,导致其在求职过程中,成功就业的难度愈发变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情况。因而,所在高职院校在资助育人实践进程中,必须避免重资助而轻育人的情况出现,必须完善资助育人定向扶智的功能。
3“三扶”资助育人的对策
本文立足于“三扶”资助育人角度,针对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症下药,提出了对应的三个有效对策:①“精准扶贫”--精准细化,全员覆盖;②“对标扶志”--活动育人,励志自强;③“定向扶智”--专业引领,赋能成长。专业引领,赋能成长。
3.1“精准扶贫”--精准细化,全员覆盖
第一,困难认定,精准细化。所在高职院校注重加强和改进困难生认定工作,精细化开展困难生资助工作,减少困难认定过程中填写表格、上交材料时出现错误等现象,避免因不必要的困难认定工作而耽误进度。同时,完善对资助对象的审查认定程序,精准确认对象学生是否需要资助,线上填表与线下访谈相结合。另外,在国家助学金申请结果出来后,所在高职院校对没有通过困难认定的同学,进行解释说明。扶贫资助全过程跟进,能够很好地体现公平性教育的育人目标。
访谈中也能发现,学生对于“应助尽助”的要求也比较强烈。“对没有通过该次助学金申请却又不知道其中原因的同学,资助工作负责人员应该要对落选学生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以免部分学生会因此质疑助学金申请的公平公正性”(访谈稿F-S-357)
深入社区,完善管理。资助育人工作应当深入到校园社区里,不断完善精准资助管理。所在高职院校通过资助帮扶校园社区网格化管理,辅导员在校园社区对宿舍长、层长、楼长开展资助政策宣讲,通过学生干部传达给每位学生。辅导员在走访学生宿舍时,了解掌握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资助政策宣讲。
综上所述,学校以学生处学生资助中心为核心,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教辅行政人员、校友资源,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全员参与,共同促进资助育人工作不断向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扶贫”方面,所在高职院校通过“线上填表+线下访谈”,定期培训资助工作人员,结对帮扶,深入社区,有效弥补了原有困难认定机制的不足,基本实现学生困难认定的精准细化。
3.2“对标扶志”--活动育人,励志自强
第一,志愿服务,培本塑魂。以及参与周边社区节假日慰问老党员、困难群众、退休老教师老干部、退伍老兵、战斗英雄、烈士家属等的活动。
动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广泛参与志愿者活动,可以由“受助”到“助人”,实现精神境界的升华,很好地做到培本塑魂。
所在高职院校经过一系列“扶志”理论及实践的努力,注重将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相结合,校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普遍能树立理想志向,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培养励志感恩、自立自强的心态。在学校举办的历次比赛活动中,例如“感恩·励志·自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校内外志愿服务,校内勤工助学,“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企合作寒暑假实习等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较以往参与度有了很大提高。
此外,家庭困难学生在升学、入党、参军等方面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相应数量有了可喜的增长。
3.3“定向扶智”--专业引领,赋能成长
第一,开展培训,切实扶智。所在高职院校可有针对性地对所在职校不同招生来源的学生(例如美术高考生,3+生和扩招生)开展分类教育,有针对性的“扶智”,实现“全方位育人”。同时,所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有益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活动,例如观看相关专业展览,参与相关讲座课程,推荐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国内外大型相关专业赛事,参观其他兄弟学校的专业学习,加强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以求起到“扶智”作用。在访谈中,也发现学生对这方面有较强的诉求。“学生专业学习及未来工作都是需要各类专业技术课程基础的,例如需要计算机设计类软件基础等,但是学校并没有指向性地开设相应课程,建议未来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相应基础能力的培训。”(访谈稿F-S-190)
第二,勤工助学,自食其力。未来还可以加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资助育人”的内容(例如“感恩·励志·自强”主题教育,就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企事业单位招聘笔试面试培训教育,职场礼仪教育等等),使这些参与勤工助学的困难生,能够形成励志感恩、自立自强的正确价值观。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学校周边社区街道合作,或者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开设勤工助学校外岗位,提供更多寒暑假实习机会,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信,自食其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志智双扶”。
所在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文化知识及工作技能培训,学生就业率也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高(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6.41%,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4.91%),专升本升学率也有了很大提高(2020届为4.59%,2021届为9.51%),实习就业岗位回访满意率(雇主满意度)也有了相应的提高(2020届毕业生为88.4%,2021届毕业生为89%)。在这几项指标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做出了应有的重要贡献,基本实现了“赋能成长”的目标。
诸如以上活动,都力求真正实现将“三扶”资助育人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发挥资助育人的成效。
4结语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人民的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强调教育是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即“志智双扶”),要始终把教育放在最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地位上,来更好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华南某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开展“三扶”资助育人过程中,找出问题,提出对策,切实响应了国家教育扶贫大计。
参考文献
[1]袁利平.论习近平教育扶贫战略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2018(03):3036.
[2]杜珊珊,李丹虹,屠晓梅.高校贫困生经济扶贫与精神扶志的有效整合[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8):101-104.
[3]曲绍卫汪英晖.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成效、问题及精准资助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17(70):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