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研学旅行课程模式设计

作者

王婷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 150086

一、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研学旅行特点

1.知识与实践的深度整合

新质生产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研学旅行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教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深化。以高中地理学科为例,在研学旅行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研究气候变化时,可以设计一个气候变化对当地农业影响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2.跨学科学习能力培养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当前基础教育课改的新方向。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应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如“地理与环境”主题的研学旅行,涉及地理、生态、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在研学旅行中设置以问题导向为主体的学习任务,可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新质生产力为依托,结合研学旅行相关的课程,学生不仅丰富了学习的形式,而且也能从不同视角,不同方式了解书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势必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研学旅行课程模式设计

1.课程目标明确化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应聚焦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素养。课程目标的明确化有助于指导课程设计和实施。以高中地理学科为例,研学旅行课程首先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例如,在考察河流侵蚀与沉积作用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自然规律进行生态修复的创新方案,从而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创新思考。其次,要强调实践能力,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地质剖面绘制、气象观测、城乡规划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学会运用地理工具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要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教师在研学旅行课程中可以设计跨学科的学习任务,如结合环境科学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2.课程内容创新化

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注重引入前沿科技、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等主题。同时,课程内容应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高中地理学科为例,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专题的研学旅行中,教师通过实地考察本地古建筑、传统村落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数字化技术(如VR体验、3D复原)让学生“穿越”回历史现场,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感。

3.课程实施灵活化

研学旅行的实施方式应灵活多样,包括实地考察、专家讲座、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这些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以高中地理学科为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借助不同的研学方式给学生带来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在学习《地貌的形成与变化》时,可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了解其背后成因。在拓展知识视野时可邀请专家学者通过讲座的方式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在学习《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时,可以设计一个城市规划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设计、实施和评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综合运用地理、环境、经济等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课程评价多元化

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凸显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深度融合,尤其是评价的主体需实现多元化,囊括教师、学生、家长乃至行业专家等多方视角。教师的专业判断、学生的自我反思、家长的日常观察以及专家的专业见解共同构成了评价的多维度网络,确保了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这种全方位的评价模式,有助于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与潜力,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以高中地理学科为例,过程性评价可体现在学生探索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数据、完成地理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学习日志、小组讨论等形式,评估其探究精神与问题解决能力。表现性评价则侧重于学生的项目式学习成果,如制作地理模型、进行实地考察报告、参与地理辩论等,以此衡量其创新思维、实践操作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孩子的地理学习项目展示,让专家对学生的地理研究报告给予专业点评,不仅能够增强评价的全面性,还能激励学生深入探索地理科学的奥秘,培养其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未来公民。

三、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研学旅行课程效果分析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研学旅行课程模式,其教学效果显著且深远,它以创新与实践为核心驱动力,彻底颠覆了传统教育的单一授课方式。该模式通过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自然及科技环境中,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新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首先,从知识吸收的角度看,研学旅行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亲眼目睹、亲手操作中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远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

其次,在能力培养方面,新质生产力的研学旅行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及创新能力。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任务时,需要独立思考、相互协作,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这一过程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者,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样不容忽视。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与自然,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同时也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培养了国际视野与人文关怀。

总之,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和行动来推动教育领域的变革。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研学旅行课程模式设计正是这一变革的重要实践之一。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源杨婷婷刁鹏博.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思考.[J].地理教育,2020(10):57-60

[2]左晓玉梁彦庆.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化策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0(20):75-77

[3]刘璐平.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研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50):62-64

基金项目:2024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研学旅行课程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JJB142415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