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赋能下物流运输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创新研究
李军
中国石油昆仑物流有限公司新疆油田运输分公司 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引言
在数字经济与全球化背景下,物流与供应链成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支撑。传统模式下,信息传递延迟、透明度低,导致资源浪费与风险管控不足。国家战略持续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强调上下游协同与多方共赢。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有望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动态调整与联动优化。因此,探讨智能化赋能下的物流运输供应链协同模式创新,既是学术研究热点,也是产业实践迫切需求。本文从概念与技术基础入手,结合典型案例,提出可行的创新路径与对策,为企业与决策者提供参考。
一、智能化赋能下物流运输供应链协同的内涵与特征
智能化赋能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将传统物流与供应链流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打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与商流,实现生产厂商、分销商、物流服务商与终端客户之间的实时联动。一方面,物联网设备对车辆、仓库和货物状态进行全程监控;另一方面,大数据与 AI 算法支撑需求预测与智能调度,优化运输网络、车辆利用和库存管理;区块链与智能合约则为上下游提供可信的融资与支付环境;基于云计算的协同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多方系统无缝对接;数字孪生技术将物理实体虚拟化,用于仿真与动态优化,提升供应链的柔性与韧性。由此,智能化供应链协同展现出实时感知、高度透明、动态优化、平台生态化和快速响应等特征,推动协同模式向数据驱动与全链路联动方向演进。
二、智能化赋能技术体系及其对协同运作的驱动作用
智能化赋能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与 AI、区块链、云计算和数字孪生等技术协同构建,以数据驱动、算法优化、平台支撑的架构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和 5G 网络实时采集车辆、集装箱与仓库数据;大数据与 AI 对海量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实现市场需求与库存水平的精准预测,并自动调整运输计划;区块链提供分布式账本与智能合约,为供应链金融与溯源管理建立信任机制;云计算则为协同平台提供弹性计算与存储,保障多方系统的高效扩展与安全访问;数字孪生通过将物理流程虚拟化,对装卸、路径与库存布局进行仿真优化,并将结果实时应用于实际作业。与此同时,通过边缘计算和微服务框架,实现数据在本地节点的快速处理与分发,进一步降低时延并提升系统可靠性,从而为供应链协同提供更灵活、高效的技术支持。并结合智能终端和可视化平台,为运营人员提供实时监控与操作决策支持,强化协同管理水平。该技术体系使得供应链可打破组织边界,实现端到端的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与风险可控。
三、物流运输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物流运输供应链协同已在电商物流、制造业与区域联盟等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协同依然存在多重瓶颈。首先,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各企业虽建设了内部系统,却因数据标准和接口不统一,难以实现上下游实时共享,协同透明度低。其次,协同深度与广度不足:企业多与固定物流商合作,创新模式匮乏,跨界协同有限,中小企业因成本和技术受限难以接入平台,导致供应链网络碎片化。第三,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运输调度多凭经验,缺乏数据驱动,车辆空驶率高、成本高昂;仓储环节库存冗余或断货并存,难以应对市场波动。第四,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面对自然灾害、疫情或市场波动时,缺乏实时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容易出现断链或滞链现象;供应链金融中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受限,资金流动性不足。第五,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尚未融入协同模式,缺少全链路碳排放监测与优化机制,难以实现低碳闭环。综上,我国物流供应链协同在协同性、智能化水平和绿色发展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亟待借助智能化技术推动模式创新。
四、基于智能化赋能的协同运作模式创新策略
1. 开放式平台生态:
依托云计算与微服务架构,打通企业、物流、金融及监管等多维数据,统一管理订单、库存、运输和资金流,实现信息一体化。通过开放标准化API 降低接入门槛,促进上下游资源整合与系统高效协作,打造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体系,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2. 数据驱动决策:
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分析市场需求、库存状态、运输路线和仓储能力,实现精准预测与智能动态调度。系统可自动匹配最优资源方案,结合实时路况与天气变化自动调整路径,显著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决策效率与运营成本控制能力,助力企业精益管理。
3. 区块链信任保障:
多方共享账本记录货物、资金和合同全过程,智能合约自动结算,简化融资流程,防篡改可追溯,提升安全与透明度。
4. 数字孪生虚实联动:
将仓储、运输和车辆映射到数字空间,实时仿真与可视化,在线比选方案并提供预警纠偏,确保供应链稳定。
5. 柔性供应链与实时调度:
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生产和运输,推行多式联运和共享物流,实现小批量多批次配送和自动化仓储,提高灵活性与响应速度。
6. 绿色低碳协同:
物联网监测车辆油耗与排放,将碳足迹接入平台,通过碳分摊与动态定价、对接碳交易,鼓励优化路线和新能源车辆,实现低碳转型。
五、结论
本文从智能化赋能视角剖析了当前物流运输供应链协同模式存在的信息孤岛、协同深度不足、资源效率低、风险管理薄弱和绿色发展缺失等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开放平台生态、数据驱动决策、区块链信任保障、数字孪生虚实联动、柔性实时调度和绿色低碳六大创新策略。实践证明,智能化赋能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多方资源高效配置与协同运作,显著降低成本、提升响应速度和客户满意度,并增强供应链韧性与抗风险能力。未来,随着 AI、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拓展,协同平台的建模与预警精度将进一步提升;在“双碳”背景下,应加强碳排放数据采集与分析,将低碳目标纳入协同指标,通过政策和市场激励,引导行业向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与企业需共同完善技术标准与商业模式,推动供应链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端 . 新质生产力赋能会展物流服务创新策略 [J]. 中国会展 ,2024,(23):44-46.DOI:10.20129/j.cnki.11-4807/f.2024.23.009.
[2] 黄培培 , 谢泗薪 , 王嘉明 . 长江经济带绿色数字经济视阈下韧性物流引领“零碳”发展的空间布局及协同策略研究 [J]. 物流科技 ,2024,47(24):95-97+146.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24.019.
[3] 王春豪 , 宋瑛 . 数字赋能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时代内涵 与 发 生 逻 辑 [J]. 供 应 链 管 理 ,2024,5(12):48-63.DOI:10.19868/j.cnki.gylgl.2024.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