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张雯珏
云南三鑫职业技术学院 663000
摘要:本研究聚焦职业院校 “双师型”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通过调查分析现状、问题,提出针对性发展策略。研究发现当前 “双师型” 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提升存在主动性不足、环境不佳等问题。为此提出分层次培训与评估、增强激励与规划职业、优化资源配置与深化校企合作等对策,旨在全面提升 “双师型” 教师教学能力,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双师型”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职业院校 “双师型” 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关键力量,其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目前 “双师型”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因此,深入研究 “双师型”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院校 “双师型” 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一)教学能力水平差异显著
对某职业院校 “双师型” 教师的调查显示,教学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教师占比 54%,高级教师仅占 31%,还有 15% 的教师教学能力较低。以该校机械制造专业为例,部分中等水平教师在讲解复杂机械原理时,实践演示不够生动,学生理解困难;而高级教师能结合企业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这类教师数量有限。这种能力差异使得教学质量不均衡,影响学生整体发展。
(二)教学能力提升重视程度与行动不一致
调查中,85% 的教师表示高度重视教学能力提升,但实际行动中,仅 60% 的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和实践活动。如在计算机专业,部分教师虽意识到提升编程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但因工作繁忙、培训内容缺乏吸引力等原因,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方法更新缓慢,难以满足学生对前沿编程技术学习的需求。
(三)学校支持资源与环境有待优化
约 55% 的教师认为学校资源和环境对教学提升有帮助,30% 的教师认为支持中等,15% 的教师认为支持匮乏。例如,某职业院校的电子专业,实验设备陈旧,更新不及时,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无法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同时,学校提供的培训机会有限,且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脱节,限制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双师型”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质量
教师教学能力的不均衡,使得教学质量差异明显。高水平教师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学生,而低水平教师的教学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不扎实,实践操作生疏。如在护理专业,部分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无法准确示范护理操作流程,学生在实习时难以适应临床工作要求,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阻碍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师提升主动性和意识薄弱
部分教师对教学能力提升缺乏主动性,依赖学校组织的培训,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在一些新兴专业,如人工智能专业,部分教师因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对行业最新技术和知识了解滞后,在教学中无法为学生传授前沿内容,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能力提升环境不佳
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培训体系不完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例如,某建筑专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仅停留在学生实习层面,教师无法参与企业实际项目,难以获取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无法将真实项目案例融入课程,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双师型”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分层次培训与评估
依据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开展分层培训。初级培训面向教学能力基础薄弱的教师,重点教授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基础技能,帮助他们站稳讲台。例如,为新入职 “双师型” 教师提供系统的教学规范培训,助其快速适应教学工作。中级培训聚焦新型教学策略和数字化工具,像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线教学平台运用等,让教师教学更具创新性和高效性。高级培训使优秀教师接触国际前沿教育理念和多学科融合方法,拓宽教学视野。同时构建科学评估体系,从课堂表现、学生反馈、教学成果转化等多方面评估培训效果,并将其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相挂钩。某职业院校实施后,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教学能力明显提升,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从 70% 升至 90% 。
(二)强化激励机制与职业规划
学校应构建与教学能力提升紧密相连的绩效考核机制,设立教学能力专项奖励。对在培训中表现优异且能将所学有效应用于教学,提升学生成绩和学习兴趣的教师,给予奖金、荣誉证书等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提供如出国访学、参与高级别科研项目的机会。此外,学校要助力教师制定个性化职业规划,定期举办规划座谈。依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个人兴趣,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比如,对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引导其在实践教学创新、指导学生竞赛方面发力;理论基础扎实的教师,则鼓励其从事教学研究。某职业院校教师在激励和规划引导下,积极提升能力,不仅在教学竞赛中获奖,还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实现职业发展的进阶。
(三)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与深化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要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更新教学设备,搭建数字教学平台,均衡学科资源分配。部分院校设备老化、数字资源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加大投资后,引入先进实验设备,如人工智能实训设备,为相关专业教师教学提供支持。搭建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方便教师获取使用。同时合理分配资源,保障各学科发展。深化校企合作能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实践水平。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邀请企业专家授课和培训。如某航空专业院校与航空公司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教师参与航空项目,将最新航空技术融入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教师也借此提升了教学能力,实现多方受益。
五、结论
职业院校 “双师型”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实施分层次培训与评估、强化激励和职业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深化校企合作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素养,还能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熙杰,沈威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培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汽车维修与保养,2025,(03):93-95.
[2]邱宝荣.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5,(04):57-60.
[3]王莹,陈圆,朱磊,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5,43(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