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长观念通过绘本精读视频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作者

宋政杰 余思奕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一、研究背景

在家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背景下,多模态资源形态加速渗透于家庭教育场景,融合图像、文字与音频的内容已成为儿童语言学习实践的重要载体。此类资源凭借信息整合、情境构建及兴趣激发的显著潜力,其教育价值的实现却主要取决于家长的引导理念与使用策略,而非媒介固有特性。为系统解析这一价值转化机制,需选取技术门槛低、制作简易且家庭自主性强的媒介作为研究样本,绘本精读视频正是此类媒介代表:其内容形态融合视听双通道信息,制作过程无需高端设备或专业技术支持,且在 AIGC 技术辅助下可提升制作效率,已有研究证实 AIGC在儿童绘本的选题策划、个性化设计乃至推广环节均展现出显著的赋能效应[1],为家庭自主创作传播创造便利条件。

本文明确将绘本精读视频定位为典型多模态数字教育内容案例,重点探讨家长观念如何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外显为“过滤器”与“催化剂”双重角色,并通过具体互动策略作用于儿童学习获得。必须强调,媒介的潜在功能不会自动转化为实际学习成效;若家长在内容筛选、引导方式和参与深度等环节缺乏与媒介特性相匹配的教育策略,其潜在价值通常难以充分实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内容开发和技术实现路径,针对家长观念、媒介使用与儿童学习成效三者动态关系的系统性探讨仍显不足。基于此现状,本文构建理论框架,旨在揭示家长观念在数字媒介家庭应用中的核心作用机制,并为实践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理论基础

家长教育信念在现有研究中被确认为儿童语言学习的关键变量。正如相关研究所指出的,家庭环境,特别是其中的语言互动与资源供给,是影响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首要因素[2]。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整合三个维度:家长教育观念、亲子互动机制和数字媒介特性。

家长双语教育观念

家长教育信念在现有研究中被确认为儿童语言学习的关键变量。本研究将家长双语教育观念具体解构为三个维度:语言习得观,指家长对儿童语言习得机制的基本认知;教育价值取向,反映家长对语言学习工具性价值与人文性价值的权衡判断;技术接纳度,体现家长对数字教育工具的态度倾向。这三个维度共同作用于儿童学习动机塑造、家庭语言环境构建及最终学习成效。实证研究证实,家长教育信念差异与家庭英语输入时长、互动模式存在显著关联,表明观念差异可能对早期语言发展产生持续性影响。

(二)高质量亲子互动的转化机制

高质量亲子互动是家长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核心路径。该机制基于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中协作建构知识的核心原则,强调社会互动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布鲁纳的脚手架理论与怀特赫斯特的对话式阅读策略提供具体方法论,通过提问、语义扩展及情境联想等技巧支持儿童意义建构。在数字化环境中,此类互动策略可借助技术工具实现效能提升——如AIGC技术能够生成启发式问题模板,为家长引导策略提供支持性资源,其价值实现仍依赖于家长的教育决策。

(三)数字媒介特性对互动的重塑

绘本精读视频等多模态资源凭借符号形式的融合特性,为家庭教育创造多样化应用场景。然而,其教育价值的充分释放直接受制于家长数字媒介素养,具体涵盖内容甄别能力、使用规范意识及效果评估技能。有学者指出,在当前的数字社会中,这种素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媒介使用技能,演变为一种包含批判性思维、信息评估与安全意识在内的综合能力。当家长的这一素养与媒介的复杂性不匹配时,便会形成一道隐形的“素养鸿沟”[3],这使得媒介的技术优势不仅难以发挥,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探索家长教育智慧与媒介技术优势的协同路径,对优化数字资源教育成效具有关键意义。

三、框架构建:家长观念、视频媒介与儿童学习的互动模型

(一)家长观念的双重作用:“过滤器”与“催化剂”

在儿童接触绘本精读视频的过程中,家长双语教育观念通过双重作用机制主导教育价值转化:既作为信息与机会的“过滤器”,又充当学习效能的“催化剂”。“过滤器”功能体现为家长依据价值判断与文化取向,筛选儿童可接触的数字资源范围,此过程彰显家庭教育监护的主动性,并直接影响儿童知识视野的广度与文化认知的深度。“催化剂”功能则表现为家长通过结构化引导与深度参与,显著提升儿童的学习动机与内容内化程度,最终实现学习成效的实质性增长。

(二)以“意义共建”为核心的亲子互动

为充分发挥家长观念的催化剂作用,需将以意义共建为核心的亲子互动作为实践载体。该理念植根于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中学习作为人际共同建构过程的本质主张,要求家长超越基础内容提供者角色,转变为儿童在最近发展区探索的专业引导者。具体实践包含四个动态调整的环节:第一阶段于观看前营造积极情感氛围,奠定深度交流的心理基础;第二阶段在观看过程中实施精细化对话策略,将怀特赫斯特对话式阅读理念延伸至数字媒介环境,通过针对性提问、语义扩展及情境联想引导儿童探究故事内涵与语言细节,这种以“问题”贯穿“对话”的路径,已被证明是激发儿童深度思考、实现意义建构的有效方法[4];第三阶段聚焦批判性思维与多元文化理解培养,同步提升语言能力并对家长媒介素养形成进阶要求;第四阶段推动虚拟体验向现实情境迁移,实现学习成果的实际应用。技术工具如 AIGC 可提供辅助支持,例如生成差异化问题建议以启发家长思考,但其核心价值仍依赖于家长即时的教育判断与引导智慧。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以家长观念为核心变量,构建媒介使用与儿童学习成效的作用机制模型,系统阐明家长在多模态数字教育资源应用中承担的过滤器与催化剂双重角色,并提出以意义共建为核心的四阶段亲子互动实施路径。理论层面,该框架为解析家庭教育中多模态资源价值转化过程提供创新分析视角;实践层面,则为家长角色定位与引导策略优化提供具体行动参照。值得强调的是,本文揭示的家长观念主导机制具有范式迁移价值,其核心逻辑同样适用于 AIGC 生成资源等新兴教育技术场景,这进一步验证了家庭教育中人的因素相对于技术要素的根本性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思慧, 周欣越. AIGC 技术在儿童绘本设计中的应用[J]. 上海包装, 2024, 338(6): 29-31.

[2]刘艳青. 家庭环境在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中的作用[J]. 基础教育研究, 2024(2): 86-88.

[3]李媛. 从媒介素养到数字素养:融合与超越[J]. 东南传播,2024(7): 107-110.

[4]孙燕峰. 对话式绘本阅读的路径探讨——以《大熊有个故事要说》为例[J]. 幼儿教育, 2024(6): 4-5.

本文系2024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AI 技术助力下儿童英文绘本的创新应用研究—— 以《颜色里的中国画·红》为例” 的研究成果(S2024123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