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技术支撑下中职烹饪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作者

李绪成 杨龙星

广东华商技工学校511300

引言

中职烹饪专业以培养“会操作、懂标准、能上岗”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显著局限:一是热菜炒制、糖艺制作等实操环节,新手易因火候把控不当导致食材浪费(如戚风蛋糕蛋白打发失败、炒糖色焦糊),或因操作不规范引发油锅溅烫风险;二是教师需同时指导 20-30 名学生,难以兼顾基础薄弱生与技能优等生的差异,导致“统一教学难适配个体需求”;三是教材中“工艺流程”多以静态图片呈现,学生难以理解颠勺力度、面团揉制“三光”标准等动态细节。随着 AI 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成为突破上述困境的重要载体。依托 AI 开发的虚拟实训、智能评测等资源,既能降低实训成本、规避安全风险,又能实现“精准指导+个性学习”。本文结合中职烹饪核心课程与教材内容,系统分析 AI 技术在资源开发与应用中的具体方法,助力专业教学提质增效。

一、AI 驱动中职烹饪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路径

(一)虚拟仿真资源:破解高成本、高风险实训难题

针对教材中“高消耗”“高风险”的实操模块,利用 AI 虚拟仿真技术开发可重复操作的资源。以《中式热菜制作》中“拔丝地瓜”教学为例,传统实训中,学生需反复消耗食用油、白糖(单次实训浪费率超 40% ),且 160-180℃的糖液易引发烫伤。开发的“拔丝地瓜 AI 虚拟实训模块”,通过 3D 建模还原铁锅、食材的物理属性——学生用手柄模拟“热锅→下油→熬糖→挂糊”流程,系统会实时提示“当前油温 150℃,需升温至 160℃(教材 P52 标准)”“糖液呈浅琥珀色,可下入地瓜”,若操作错误(如油温未到即下糖),系统会弹出预警并关联教材知识点。该资源让学生在零消耗、零风险环境中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关键步骤。

智能交互资源:拆解教材中的动态技能细节

针对教材静态图片难以呈现的“动态技能”,利用 AI 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交互资源。以《中式烹饪基本功》中“蓑衣黄瓜”刀工教学为例,教材仅展示成品与角度示意图,学生难把握“每刀间距 0.3cm′′ “下刀角度 30 ”的标准。开发的 *AI 刀工交互模块”,通过摄像头实时捕捉学生持刀姿势、下刀轨迹,与“行业大师刀工动作库”比对:若下刀角度偏差超 5 ,系统会投影提示“向左微调手腕,标准角度参考教材 P38 示意图”;若间距过大,会生成“间距辅助线”引导校正。模块还会生成“刀工熟练度报告”,标注“下刀速度”“成品合格率”,助力学生精准补弱。

(三)个性化推送资源:适配学生差异化需求

基于 AI 大数据分析,结合学生实训数据开发个性化资源推送系统。以《中式面点工艺》中“面团发酵”教学为例,系统会记录学生“揉制时间”“发酵温度”“酵母用量”等操作数据:若学生多次因“发酵温度超 38℃”导致面团发酸,系统会自动推送“发酵温度与酵母活性”微课、“四季发酵温度调整表”(匹配教材 P65 知识点);若学生擅长馒头制作但薄弱于包子捏褶,会优先推送“包子 18褶分步动画”。这种“按需推送”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一刀切”的问题。

二、AI 支撑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分场景应用策略

(一)课前预习:AI 微课拆解教材重点,降低认知门槛

课前推送 AI 微课,帮助学生提前理解教材难点。以《西式面点》“戚风蛋糕制作”为例,教材中“蛋白打发”是核心难点(需分三次加糖、打发至干性发泡)。教师推送“AI 蛋白打发拆解微课”:视频用动态箭头标记“打蛋器移动轨迹”,标注“第一次加糖(鱼眼泡阶段,中速搅拌 2 分钟)”等参数,同步关联教材 P72 步骤。学生预习后完成“AI 互动答题”(如“干性发泡的判断标准”),系统自动反馈错误点,课堂上即可直接聚焦实操,提升效率。

(二)课中实训:AI 实时指导+评测,强化技能精准度

课中利用 AI 智能实训台实现“实时指导+动态评测”。以“鱼香肉丝”教学(《中式热菜制作》P48)为例,学生操作时,摄像头捕捉“食材下锅顺序”“火候调节”等动作,系统比对“鱼香肉丝标准库”(融合教材流程与行业经验),实时语音提示:“先炒肉丝至八成熟,符合教材步骤”“火候已调至大火,建议保持 1 分钟”;若先下配菜,系统会提示“错误,参考教材 P48 步骤 2”。实训后生成评测报告,从“流程准确性(80 分)”“成品色泽(85 分)”评分,并建议“加强火候控制,观看 AI 调节视频”,为教师指导提供依据。

(三)课后拓展:AI 场景化任务,衔接行业需求

课后设计“行业场景化任务”,让学生贴近岗位需求。结合餐饮行业“外卖菜品品质保持”需求,开发“AI 外卖菜品设计任务”:学生在虚拟系统中选择“宫保鸡丁”(教材菜品),根据 AI 提供的“30分钟配送”场景,设计保温方案(如选择保温盒、是否加加热包),系统模拟“配送后温度变化”,比对行业标准(如“配送后温度 ⩾55e,∗ ”)给出评价。学生还可查看企业真实标准,实现“课堂—岗位”衔接。

三、资源有效应用的配套保障机制

(一)强化教师 AI 素养培训

联合 AI 企业开展培训,内容包括“虚拟实训系统操作”“评测数据解读”等,指导教师将“馒头发酵 AI 模块”与教材结合设计教案,建立 sAI 教学共同体”,分享应用案例,提升教师实操能力。

(二)建立资源动态更新机制

对接教材修订节奏(如教材新增“新派融合菜”,则更新 AI 虚拟模块),并与餐饮企业合作,将“招牌菜制作流程”转化为 AI 资源(如“企业烤鸭虚拟实训模块”),确保资源贴合教材与行业。

(三)完善“AI+教师”双评价体系

通过 AI 收集“虚拟实训次数”“评测得分变化”,教师记录“实操进步情况”,双向数据判断资源效果。如“炒糖色模块”使实操合格率从 40%升至 70% ,且教师反馈学生理解加深,说明资源有效;若模块操作复杂,则优化界面。

结束语

AI 技术为中职烹饪数字化教学资源注入新活力,通过“虚拟仿真降成本、实时评测提精度、个性推送补差异”,破解了传统教学痛点。本文结合教材与实例提出的“开发—应用—保障”策略,可助力构建“AI+烹饪”教学模式。未来,随着 AI 味觉模拟、沉浸式实训技术的发展,资源可进一步向“智能化创意研发”升级,更好地培养适配行业需求的烹饪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明. AI 技术在中职烹饪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 (24): 89-94.

[2]李娟. 中职烹饪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实践——基于 AI 虚拟仿真技术[J]. 职业教育研究2024, (03): 76-81.

[3]王浩. 产教融合视角下中职烹饪 AI 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应用[J]. 职业技术, 2023, (11): 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