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思路及方法
邹潇
常州市武进规划勘测设计院 江苏省常州市 213100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有合理的村庄规划支撑,以达成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跃升,村庄规划编制中,需进一步更新规划理念及方法、整合村内资源,并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以大数据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途径,可提高规划在精准度和可操作方面的水平;多规合一的技术举措可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提升规划协调性及执行效力;借助有效的公众参与途径能增进村民对规划的赞同与支持,促进规划实施顺利开展,采用科学的规划编制办法,不仅能带动村庄经济、环境和社会整体发展,还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实施奠定可靠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村庄规划编制;思路;方法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组分,是促进农村达成发展与现代化目标的关键途径,伴随政策逐步深化落实,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关键部分,村庄规划,承载着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增进农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然而在实践中新时代发展需求往往无法通过传统规划方法和理念达成,在新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创新规划思路及途径,引导农村朝着可持续发展迈进,成为当下需攻克的问题。
1.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面临的挑战
1.1 规划理念与方法的滞后性
随着社会经济逐步上扬,传统的村庄规划理念及方法无法适配乡村振兴战略实际需求,先前规划往往聚焦于短期经济利益,如只关注眼前的建设需求,没有充分考虑村庄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在用地布局上,没有预留足够的弹性空间,导致后续产业出现发展受限的情况。还有部分村庄规划采用了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模式,忽视了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导致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出现。现代乡村振兴要求经科学规划达成资源合理配置、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这暗示规划理念和方法需契合更高要求,当前许多地域依旧延用老化的规划框架,缺乏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预判与综合思索,导致规划实施成效未达期望。
1.2 资源整合与利用难题
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众多农村地区遭遇资源分散、低效配置难题,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往往无法达成合理整合,不仅对产业发展造成阻碍,同样对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的增强构成限制,怎样利用有效的规划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增强资源利用的实际效率,成为村庄规划里急需攻克的关键难题。
1.3 村民参与度与利益协调困境
村庄规划的主体是村民,在传统的村庄规划推进阶段,村民对规划的参与积极性与参与度低,规划内容往往没能充分顾及村民的实际需求与利益,乡村振兴要求提高村民参与度,让规划进一步贴合实际,增强其操作上的可行度与执行的效力,然而因信息不对称、利益存在冲突及村民参与意识淡薄,许多村民对规划方案理解认知不足,引发规划实施期间出现阻滞,怎样在规划期间协调好各方利益,实现村民积极参与的状态,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成功推进的关键要点。
2.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方法
2.1 大数据与信息化技术应用
规划人员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开展各类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分析,全面获取村庄资源、人口、经济及环境等方面信息,由此达成精准且合理的规划设计,同时信息化技术可辅助实时对规划实施效果予以监测和评估,为后续的调整与优化给予数据方面的支撑,由此增强规划在灵活与适应方面的特性。
2.2 多规合一的技术方法
所谓多规合一,就是将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产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若干规划要素进行有机融合,防止重复建设引发的资源无端浪费,采用此方法模式,可让规划目标达成协同优化,实现资源利用效率上扬,例如在开展村庄规划编制时,必须综合顾及农业、产业、住房、公共服务等多层面需求,把不同规划目标统筹安排,力求各规划措施做到相互衔接、协调同步。
2.3 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阶段,把村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起来意义显著,有效的公众参与能保障规划内容更贴合现实需求,加大规划实施的可接受水平,可采用多种途径增进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如采用组织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进行公众咨询等方式,全面收集村民的意见与建议,在这一实施过程里,实现信息透明度和公平性的保障,留意村民潜在的意愿,才可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助力规划方案提升实效性水平。
2.4 规划实施与评估方法
规划实施与评估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村庄规划实际情况的评估,可以进一步总结规划编制内容和实施情况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其它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利于不断完善规划编制方法和实施机制。评估方向当从多个侧面开展,囊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连同环境影响等层面,经由周期性实施的评估与反馈,及时探知规划实施阶段的问题并进行修正,使规划方案持续呈现有效态势。
3.村庄规划编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3.1 规划理念的转变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贯彻阶段,村庄规划理念逐渐从传统聚焦经济发展转变,切换到更能体现综合及可持续特点的发展样式,未来村庄规划会进一步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突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传统的规划理念过分偏重短期经济利益,反倒忽视了长期的生态保护与社会和谐,在新的规划理念带动下绿色、低碳、智慧型村庄建设将启动,着重于资源合理利用跟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平衡关系。
3.2 技术手段的革新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进步,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村庄规划的支撑作用将日益凸显,在未来开展村庄规划期间,必不可少的工具将由信息化技术担当,尤其是运用大数据分析、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达成目标,可更为精准地收集村庄的现状数据,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依靠智能化管理平台达成,规划实施的进度与效果可由规划人员实时开展监控,实施规划内容的动态化修订,促使执行效率上扬,同时技术的创新也推动了村庄规划可操作性与精细化管理的大幅提升。
3.3 公众参与的深化
因信息化手段的逐步普及,未来村庄规划的公众参与途径会进一步多元与便利化,依靠数字化平台和社交媒体,村民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能更顺畅地参与规划的制定与修订,公众参与的范畴不只是局限在传统的座谈会或意见征集,同时也包含借助线上平台提交反馈及建议,对这种方式所做的改进,可促使规划进一步贴合民众需求期望,提升村民对规划的认可及支持水平。
3.4 协调机制的完善
未来村庄规划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高效协调机制的支撑,在规划工作进行中,政府、专家、企业和村民多方参与必然会牵扯利益协调及资源分配的复杂状况,因此形成清晰的规划实施框架与协调机制意义非凡。这不仅包含规划编制阶段的协调事宜,还牵扯实施过程当中的各种管理与监督,高效的协调机制可推动各方利益达成平衡,防止矛盾冲突的滋生,进而保障规划目标顺利地实现。
结语: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关键组成部分的村庄规划,承担起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责任,凭借对规划理念创新、先进技术应用、公众参与拓展及协调机制健全,可高效应对当下规划存在的难题,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未来伴随技术手段持续进步与各方力量协同发力,实际需求能更好地被村庄规划所贴合,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打造坚实依托,持续针对规划编制方法实施优化完善,会为农村的繁荣与进步给予更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唐玲,章鹏,朱唐兵,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探索——以芜湖市陶辛镇三太村为例[J].安徽建筑,2024,31(05):13-15.DOI:10.16330/j.cnki.1007-7359.2024.5.05.
[2]林昊.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土空间规划双重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12):46-48.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12016.
[3]杨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策略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24,(2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