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热力发动机排放控制与清洁能源替代技术

作者

郭凯琳 郭迎港

辽宁省阜新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身份证号:211281199708312529;身份证号:150403199707010013

引言

热力发动机作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核心动力设备,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减少热力发动机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以及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成为当前能源与环境领域的重要课题。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不仅加剧资源短缺问题,还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而单纯依靠排放控制技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与环境的矛盾。因此,开展热力发动机排放控制与清洁能源替代技术的研究,实现两类技术的有效结合,对推动热力发动机产业绿色转型、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热力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现状

(一)机内控制技术应用情况

机内控制技术通过优化热力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减少污染物生成,目前已在发动机设计与制造中广泛应用,主要包括燃烧系统优化、燃油喷射技术改进、进气系统调整等方式。燃烧系统优化通过调整燃烧室结构、压缩比等参数,实现燃料的充分燃烧,减少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燃油喷射技术改进则通过精准控制喷油 timing、喷油量,提升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然而,机内控制技术受发动机结构与工作原理限制,在污染物减排效果上存在上限,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

(二)机外净化技术发展概况

机外净化技术作为机内控制技术的补充,通过在发动机排气系统中设置净化装置处理污染物,常见技术包括催化转化技术、颗粒捕集技术等。催化转化技术利用催化剂将排气中的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颗粒捕集技术则通过过滤装置捕捉排气中的颗粒物,随后通过再生过程清除捕集的颗粒物。但机外净化技术在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如催化剂易受燃油品质影响而失效,颗粒捕集装置的再生过程可能增加发动机能耗,且设备维护成本较高。

(三)技术适配性与稳定性问题

当前热力发动机排放控制技术在适配性与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不同类型、不同工况的热力发动机对排放控制技术的需求存在差异,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全面适配,部分技术在特定工况下易出现性能波动。同时,排放控制装置长期运行后,易受高温、振动等因素影响,导致净化效率下降,而技术维护与检修体系尚未完善,进一步影响排放控制技术的长期稳定应用。

二、热力发动机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发展

(一)气体清洁能源应用方向

气体清洁能源凭借燃烧充分、污染物排放少的特点,成为热力发动机能源替代的重要选择,主要包括天然气、氢气等。天然气作为成熟的替代能源,已在部分热力发动机中实现应用,通过改造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可直接适配天然气燃烧;氢气作为零碳排放能源,燃烧后仅产生水,具有极高的环保价值,但其储存与运输技术仍需进一步突破,以满足热力发动机的长期稳定运行需求。

(二)液体清洁能源技术进展

液体清洁能源在热力发动机中的应用,主要围绕生物燃料、合成燃料展开。生物燃料通过生物质原料加工制成,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可与传统燃油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无需对发动机进行大规模改造;合成燃料则通过化工工艺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液体燃料,其理化性质与传统燃油接近,适配性较强。但液体清洁能源目前面临生产成本较高、原料供应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

(三)能源替代技术适配挑战

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在适配热力发动机时面临多方面挑战。不同清洁能源的燃烧特性差异较大,需针对能源类型调整发动机的燃烧系统、燃料供给系统等,技术改造难度与成本较高;部分清洁能源的能量密度低于传统化石能源,可能导致发动机动力性能下降,需通过技术优化平衡能源替代与动力输出;此外,清洁能源的供应基础设施不完善,如加气站、加氢站覆盖率较低,也制约了替代技术的实际应用。

三、排放控制与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协同应用

(一)技术融合路径设计

排放控制与清洁能源替代技术的协同应用,需设计科学的技术融合路径。对于采用清洁能源的热力发动机,可结合清洁能源燃烧特性优化排放控制技术,如针对氢气燃烧的特点,调整催化转化装置的催化剂类型,提升净化效率;同时,利用排放控制技术弥补清洁能源在特定工况下的排放缺陷,如生物燃料燃烧可能产生的少量颗粒物,可通过颗粒捕集技术进一步处理,实现污染物的全面控制。

(二)应用场景精准适配

针对热力发动机在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实现技术的精准适配是关键。在交通运输领域,由于车辆发动机启动频繁、工况多变,采用“ 清洁能源替代 + 高效机外净化” 的组合方案是理想选择。这种方案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在不同工况下确保排放达标,从而提高车辆的能效和环保性能。而在工业生产领域,对于长期稳定运行的固定式热力发动机,优先推广气体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并配合机内控制技术的优化,能够显著降低运行成本和污染物排放。这种高效匹配不仅优化了能源利用,也实现了环境保护的目标,展现了技术与场景的高效结合。通过这种适配,热力发动机的应用将更加符合不同行业的实际需求。(三)协同运行保障体系

为确保清洁能源替代与排放控制技术能够长期稳定地协同运行,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至关重要。首先,需制定统一的技术应用标准,明确协同应用的要求,规范技术选型与改造流程,确保技术实施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其次,加强技术监测与维护,通过实时监测发动机的排放指标和能源消耗情况,及时发现并调整技术参数,以维护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此外,推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完善清洁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减少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外部制约因素,为这两类技术的协同推广和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清洁能源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结束语

热力发动机排放控制与清洁能源替代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应对环境压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举措。当前,排放控制技术虽已较为成熟,但减排效果存在局限,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则面临适配性与成本问题,两类技术的协同应用仍需进一步探索。未来,需加强技术创新,突破清洁能源储存与运输、排放控制技术适配性等关键难点,完善协同运行保障体系,推动两类技术深度融合。通过不断优化技术方案与应用模式,可有效降低热力发动机的污染物排放与化石能源依赖,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助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为. 氨/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及调控规律的试验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23.

[2]孙毅. 基于煤基合成柴油与燃料设计的内燃机燃烧优化及排放控制技术研究[D]. 吉林大学, 2022.

[3]彭先萌. 数学建模研究内燃机排放性能及控制问题[J]. 内燃机与配件, 2022, (04): 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