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兴趣培养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王帅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运动习惯养成与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不仅承担着提升学生体能、传授运动技能的任务,更需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其形成终身运动的意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兴趣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创新成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探索基于兴趣培养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对提升体育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脱离学生兴趣需求
当前部分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较为固定,多围绕传统体育项目展开,如跑步、跳绳、广播体操等,缺乏对学生兴趣需求的关注与适配。教学内容设计未充分考虑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忽视了新兴体育项目或趣味运动形式的引入,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中难以找到兴趣切入点,参与热情逐渐降低。同时,教学内容缺乏层次性与选择性,未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体能水平学生的兴趣差异进行调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运动需求,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固化,缺乏互动与体验感
传统小学体育教学多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反复练习”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性过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缺乏自主参与与互动体验的空间。这种固化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未能通过趣味化、情境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体育课堂氛围沉闷,学生难以在运动中获得愉悦感与成就感。此外,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未能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或游戏化思维设计教学活动,进一步降低了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教学评价片面,忽视兴趣与过程激励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评价多以体能测试成绩、技能掌握程度为核心,评价维度单一,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表现、参与态度、进步幅度等关键要素。这种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容易让体能较弱或技能掌握较慢的学生产生挫败感,丧失对体育锻炼的信心与兴趣;同时,评价反馈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教师未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肯定与指导,无法有效激发学生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长期培养。
二、基于兴趣培养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依据
(一)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且体能与运动能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基于兴趣培养的体育教学模式创新,需充分遵循这一阶段性特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趣味性与多样性,契合学生的认知与情感需求;在教学节奏把控上兼顾动静结合,避免长时间单一训练导致学生疲劳;在教学难度设置上体现层次性,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运动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维持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二)立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而兴趣培养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才会主动提升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践行体育品德。基于兴趣培养的教学模式创新,需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将兴趣激发与运动能力提升、健康习惯养成、品德塑造相结合,通过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实践,在运动中掌握技能、理解健康知识、培养规则意识与团队精神,实现兴趣培养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协同推进。
(三)契合终身运动意识培养的长远目标
小学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提升学生当下的身体素质,更在于培养其终身运动的意识与习惯。兴趣是终身运动的内在驱动力,只有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才能使其在未来成长过程中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基于兴趣培养的教学模式创新,需跳出短期技能训练的局限,从长远视角出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受体育锻炼的乐趣与价值,帮助其建立“体育即生活”的认知,为终身运动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基于兴趣培养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兴趣导向的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创新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基础,需构建多元化、生活化、个性化的内容体系。在内容选择上,除保留传统优势体育项目外,引入趣味体育游戏、新兴休闲运动(如轮滑、滑板、趣味田径)等符合学生兴趣的项目,同时挖掘生活中的体育元素,将日常活动(如跳绳、踢毽子)与体育教学结合,让学生感受体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内容安排上,采用“基础项目+特色项目 + 自主选择项目”的模式,给予学生一定的内容选择权,满足其个性化兴趣需求,提升主动参与的意愿。
(二)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互动体验式教学场景
教学方法创新需打破单向灌输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体验式教学场景。可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主题情境(如“森林探险”“运动会闯关”),将运动技能训练融入情境任务中,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主动参与;采用游戏教学法,将体育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趣味游戏(如接力赛、障碍跑游戏),通过竞争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利用视频、动画等资源辅助教学,或借助智能设备记录运动数据,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科技感,提升学生的运动体验。
(三)完善教学评价,建立兴趣与发展并重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创新需突破单一结果导向,建立多维度、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在评价维度上,除关注体能与技能外,增加兴趣表现(如参与积极性、主动探索意愿)、过程态度(如遵守规则、团队协作)、进步幅度等维度,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学习状态;在评价主体上,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增强其主体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在评价反馈上,采用“肯定优点 .+ 具体建议 .+ 鼓励期望”的方式,避免单纯批评,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反馈,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认可与进步,持续激发体育兴趣。
结束语
基于兴趣培养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是顺应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落实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内容单一、方法固化、评价片面等问题,制约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与终身运动意识的形成。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等策略,能够构建以兴趣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愉悦的运动体验中提升能力、养成习惯、塑造品德。
参考文献
[1] 李和欢.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J]. 田径,2025,(06):64-66.
[2]刘进.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兴趣培养的影响[J].体育风尚,2025,(10):119-121.
[3]蔡润聪.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4,5(14):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