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的构建策略
袁红艳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215600
摘要: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转型,强调数学思维与生活应用的深度融合,新课标的实施能有效推动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基于此,本文探讨构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的策略,提出创设生活情境,运用数形结合,组织动手能力这三种方法,强化数学学科的实践性,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进而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
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推行,为小学数学课堂带来新的方向。这一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教会学生算数解题,更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的能力。教师需要打破传统课堂中知识点零散状态,让学生在理解知识整体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灵活运用数学思想的能力。教师在构建核心素养课堂中需调整角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发现反思中深化数学思维。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数感认知
教师设计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理解数学概念,使其在学习生活情境教学中建立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生活情境教学能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自然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以把数字比较、数量关系等内容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购物、运动等场景,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实际用处,培养其数字的敏感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正是新课标构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上所倡导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数学理念。
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需要设计装修教室的情景。教师在课程开始展示教室平面图,并提出问题:“如果要给教室地面铺地砖,需要购买多少块地砖?”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以及宽,准确记录数据。教师则提供40cm×40cm,30cm×30cm两种不同规格的地砖样品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地砖并计算所需数量。这时,学生先用卷尺测量教室长6米、宽4米,计算出教室面积24平方米,选择40cm×40cm的地砖,并把40cm换算成0.4m,算出每块地砖面积0.16平方米。随后,学生用教室总面积除以单块地砖面积,得出需要150块地砖。教师在学生实践时要适时引导发现另一个角度计算结果:长边需要6÷0.4=15块,宽边需要4÷0.4=10块,总共需要15×10=150块。接着教师增加难度,设计墙面刷漆任务:教室墙面高3米,要粉刷两面长6米宽4米的墙,扣除门窗面积。学生需要计算实际粉刷面积,并考虑每桶油漆能刷多少平方米。教师设计的真实任务,让学生学会面积计算,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运用数形结合,强化空间观念
在构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上,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师把数字与图形相互转化,能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概念。同时,运用图形辅助数字理解,能够使抽象的数学关系可视化,降低认知难度。数形结合的方法特别适用于教学几何知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图形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数学规律。教师需要教导学生用图形检验计算结果,加深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到逻辑的认知发展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教师需要准备不同大小的长方形以及正方形卡片,来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这一课程。教师出示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卡片,让学生用绳子围出这个图形的边缘,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理解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接着,教师用图形四边相等的特点来让学生发现:正方形周长可以用边长×4来计算。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发放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卡片,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周长:一种是长+宽+长+宽,另一种是(长+宽)×2。学生对比图形以及算式,能直观地看到第二种方法更简便。同时,教师适时出示校园平面图,标注操场长50米、宽30米,让学生计算绕操场跑一圈的距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够将数字与图形对应起来,建立起清晰的空间概念。此外,教师为学生加深理解,应设计“设计相框”的实践活动,提供不同长度10cm,15cm,20cm等的木条,要求学生搭配出周长相同的长方形相框。学生进行组合发现:虽然长宽不同,但周长可以相同。最后教师延伸至生活应用,让学生测量课桌面的长宽并计算周长,进一步巩固数形结合。教师利用实物操作、图形观察、计算验证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组织动手操作,提高解题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安排适当的实践操作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获得直观感受。学生在亲手摆弄学具、观察现象时,就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安排的实践操作活动适合解决实际问题,能让学生在记住解题步骤,更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学生在反复实践下熟练操作,逐渐把经验转化为解题思路,最终形成灵活的解题能力。
教师设计超市称重情境来教授学生《千克和克》,教师在课堂开始前需要准备电子秤、各种包装食品以及散装物品,让学生分组进行称重实验。每组发放袋装大米、苹果、橡皮等不同物品,要求学生先估测重量,再用电子秤实际称量。学生用电子秤称重并记录下1袋盐重500克,2个苹果约重1千克的数据,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其初步建立重量的概念。随后教师提供多种材料进行“制作材料包”活动,要求学生配制总重恰好1千克的材料包。学生可以尝试3包300克面粉加100克红豆,或者2袋400克白糖加200克绿豆等不同组合,学生在反复称量调整的过程中会自然掌握千克与克的换算关系。与此同时,教师适时引入问题:“如果要配制1500克材料包,可以怎样组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最后教师展示不用物品来开展“最佳估重师”比赛,学生先估测重量再验证,使其巩固重量概念。课后延伸作业是让学生记录家中常见物品的重量,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借助称重、配制、估测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重量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培育核心素养不再局限于掌握公式,而是指向逻辑推演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系统性发展,推动数学教育从知识本位向思维深度的价值转型。当前教育实践逐步摆脱碎片化训练的惯性,转向深度挖掘数学思想,学科知识成为创新意识生长的载体。展望未来,数学教育需进一步平衡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注重塑造思维严谨性,同时关注数学文化对学生认知格局的浸润,使其理性认知世界,从而在终身学习中始终保持思辨的活力与探索的勇气。
参考文献:
[1]曹晓晴.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的构建策略 [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3, (09): 182-184.
[2]朱佩佩.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的构建策略 [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2, (12): 70-72.
[3]张洋. 落实新课标理念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品质课堂的构建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5, 6 (03): 130-133.
[4]张永山. 落实核心素养 创新课堂教学——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J]. 名师在线, 2025, 11 (04):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