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学科教学中中华美育的渗透路径研究

作者

赵艳丽 张艳 曲卓

佳木斯市第十七小学校 154005

中华美育始终都根植于我国五千年的文明沃土之上,其蕴含着“文以载道”“美善相乐”的海量的育人智慧,并且其不仅关乎着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更与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本文将主要把目光聚焦于小学阶段的各个学科,立足新课标要求,挖掘中华美育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探索具体可操作的渗透路径,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助力学生在知识习得中培育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

一、政策背景与研究意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审美创造”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学科教学,助力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这一创新突破了美德教育局限于德育课程的传统观念,凸显美德教育的跨学科属性,“全学科美德教育”的新理念应运而生,倡导语文、音乐等各学科共同承担美德教育重任,为义务教育阶段美德教育实践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的新思路。

然而,在当前小学学科教学中,中华美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存在诸多问题。融合范围局限于德育相关学科,其他学科参与程度较低;融合形式化严重,常以播放传统文化视频、展示图片等浅层次方式敷衍,未能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融合路径与方法模糊,教师对于如何在本学科中有效渗透中华美德教育缺乏清晰思路。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学科教学中中华美育的渗透路径研究》一文,正是依托黑龙江省“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重点课题“在小学学科教学中进行中华美育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JB1424055)展开的研究成果。该课题紧扣新课标“全学科美德教育”要求,立足小学教学实际,聚焦各学科中华美德教育具体渗透路径的探索——这既是对国家政策的回应,也是为解决教学实践痛点、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与内涵而开展的务实研究。中华美德的传承本就不止于道德规范的传授,更是关联文化传承与人格塑造的育人过程,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发现、理解并践行美德,进而生成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基于此,本文所做的研究,也旨在为小学语文、音乐等学科融入中华美德元素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思路与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具体借鉴,助力小学美德教育教学扎实推进。

二、小学学科中华美育渗透路径的具体体现

语文学科:在语言与文本中解码美德内涵

语文学科的中华美育渗透,主要体现在语言与文本中。挖掘含有人文审美的语言文字、经典文本,都是中华美育的重要载体,具体可通过两层路径进行渗透:

第一层是汉字美德解码,即结合语文学科中象形、会意等传统的造字法,一次来详细解析汉字中的审美内涵。例如,教师在教学“山”“水”这类字眼时,可以向同学们展示甲骨文字形与自然山水两者之间的关联,巧妙的引导学生融会贯通的去感受古人“观物取象”的审美思维;在讲解“礼”“孝”这类字眼时,可以结合字形演变来为学生阐释中华礼仪文化中的“和谐之美”与“人伦之美”。

第二层是“文本意境重构”。在古诗文与现代文教学中,通过场景还原引导学生体悟美德意境。如学习《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时,可在课堂上开展配乐朗诵——选用古筝曲《渔舟唱晚》烘托氛围,再组织学生进行水墨画创作,让学生在“银盘托青螺”的画面中,感受诗句“虚实相生”的艺术表达与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教学现代文《桂花雨》时,可让学生分享家乡的传统习俗,结合文中“摇桂花”的温馨场景,体悟“乡愁里的亲情之美”。

音乐学科:在旋律与实践中传递美德温度

音乐学科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可以充分的通过传统音乐元素中的鉴赏与相关实践,让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美育中“声情合一”的独特优势与魅力,在民族器乐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二泉映月》这首曲目时,可以充分结合二胡这样乐器的音色特点,引导学生用心深入的感受乐曲中所蕴含的“悲而不伤”的独特东方美,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民间艺人阿炳对于生活的热情与坚韧;教师在教唱学生《茉莉花》《兰花花》等这类传统民歌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旋律,更要为学生详细解析歌词中“借花喻人”的含蓄表达(如“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的托物言志)的情感美;同时为学生引入一些特色的地方民歌(如江南小调)时,并充分结合当地方言的发音特点与地域文化(江南的温婉),让学生在传唱中亲身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乐”的美好地域美德。此外,音乐学科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传统乐器制作体验来更加深化美育渗透。例如,在认识笛子这样乐器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先去观察竹制笛身的天然纹理,了解古人“就地取材”的生态智慧,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用芦苇和竹筒自制简易乐器,在乐器制作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去体会和感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良好工匠精神,让学生的审美认知从“听觉感受”进一步延伸至“动手创造”,从而更好的实现“知、情、意、行”的美育闭环。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指引的教育背景下,小学学科的相关教学中渗透着中华美育的美好思想是落实“立德树人”这新型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通过语文的文字意境、音乐的优美旋律传承,还只是中华美育在学科教学中所绽放异彩的的部分光彩——它们共同构成了学科中华美育的完整生态网络,让学生能够在识字、歌唱等日常生活的学习中,潜移默化中触摸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美德教育等多路径渗透,很好的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美德精神,最终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殷述霞.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数学与美育的融合[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5(07):28-30.

2]曹培敏.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沉浸式美育教学实现路径研究[J].吉林教育,2025(18):36-38.

[3]张妮妮.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美育育人策略[J].青海教育,2025(0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