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牦牛蹄病的主要类型及防控方法探讨

作者

次尼措姆

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吉达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854600

摘要:牦牛是高原地区牧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但蹄病问题近年来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本文结合高原牧区牦牛养殖实际,归纳腐蹄病、蹄叶炎和蹄裂等几种主要蹄病,分析了环境因素、饲养管理和牧民防控意识对牦牛蹄病发病的影响,提出改善圈舍环境、优化营养结构和加强日常防控等防治策略,旨在有效降低蹄病的发生率,促进牧业稳定持续发展。

关键词:牦牛;蹄病;腐蹄病;蹄叶炎;防控措施

牦牛养殖产业长期以来是青藏高原地区牧户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但在自然环境恶劣、牧业管理相对粗放的情况下,牦牛蹄病问题正日渐加剧,严重影响牧民收入和生产效益。与牛羊等其他畜种相比,牦牛因长期在复杂地形和气候环境中活动,蹄部极易受到损伤和感染,发病率居高不下[1]。因此,明确牦牛蹄病种类,找出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并探索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对于推动牦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保护牧户经济利益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牦牛蹄病的主要类型及临床特征

(一)腐蹄病

腐蹄病是牦牛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蹄病,多在饲养环境较差的牧区频发。牦牛在患病初期,行动缓慢,表现出步态异常,逐渐发展为明显的步行困难。病情继续加重后,牦牛蹄冠处开始明显肿胀发红,触摸敏感性明显提高,且蹄底组织逐渐出现溃烂、坏死,甚至渗出带有恶臭味的浓稠脓液。严重时患牛拒绝站立或跛行加剧,最终只能卧地不起。高原牧区的气候条件特殊,雨雪天气频繁,圈舍卫生条件普遍较差,粪尿未及时清除,长期积水与泥泞环境极易滋生大量病原菌,从而导致腐蹄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二)蹄叶炎

蹄叶炎患牛典型表现为明显疼痛,常常四肢负重不均匀,频繁变换站立姿势,甚至不愿行走,患肢站立时抬起明显,触诊患蹄时局部温度升高,患牛通常会剧烈挣扎或明显反抗。高原地区牧户在冬春季节为提高牦牛体质,往往大量投喂精料,长期过度的精料喂养造成胃肠道内环境酸碱失衡,引起蹄部血液循环障碍,继而诱发蹄叶炎。此外,牦牛在放牧中,若发生剧烈奔跑或蹄部机械性损伤,亦易继发蹄叶炎。

(三)蹄裂

牦牛蹄裂症状较为直观,表现为蹄壳表面出现纵向或横向裂纹,裂纹逐渐深入蹄壳内部,有时伴随轻度渗血、炎症或疼痛感,牦牛在行走过程中明显呈现跛行姿势,运动能力下降明显。高原地区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巨大,蹄质极易干燥变脆,加之牧场地形多碎石岩块,长期行走于此类路面会对蹄部造成持续性机械损伤,增加了蹄裂发病风险。

二、牦牛蹄病的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高原牧区地势高寒,气候严酷,土壤以岩石和砾石为主,地面崎岖不平,牧场多分布在坡地和山地之间,牦牛放牧时蹄部容易受机械性损伤。冬季漫长干燥,夏季短暂却频繁降雨,昼夜温差大,蹄部常在干湿交替的环境中,导致蹄裂和受损风险增大。牧民圈舍设施简单,清理不及时,尤其在雨季时粪便污物难以干燥,圈舍湿气重、空气污浊,微生物滋生,增加腐蹄病和蹄叶炎的发生率。此外,高原地区紫外线强、风沙大,极端天气频发,牦牛蹄部长期暴露在恶劣环境中,角质层干燥脆弱,降低了抵抗外力的能力,显著提高了蹄裂的发病率。

(二)饲养管理因素

传统牧区普遍采用粗放型的饲养管理方式,牧民在饲养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饲料结构较为单一,营养搭配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尤其在冬季牧草不足的情况下,牧户大量依赖精饲料替代牧草,但粗纤维和微量元素的补充却显得十分不足。长期的不均衡喂养使得牦牛体内的营养比例失衡,蹄质变得脆弱,易受损,特别容易引发蹄叶炎等由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此外,牧区管理方式过于单一,牧户为降低成本,往往让牦牛长时间圈养,缺乏足够的自由活动和运动,导致蹄底角质得不到正常的自然磨损,出现过厚或畸形的现象,从而增加了蹄裂和继发感染的风险。

(三)疾病防控意识薄弱

当前牧区部分牧户对于牦牛蹄病的认识相对模糊,对疾病防控的主动性不足,习惯于出现明显症状后再采取补救措施,往往错过了疾病最佳防治时机,使得病情恶化甚至导致疫情蔓延[2]。同时,因高原牧区地理位置偏远,信息渠道狭窄,加上基层兽医技术力量不足,牧民很难接触到专业的蹄病防控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基层防疫宣传不足,牧户自身缺乏掌握防控技术的途径,造成牧区整体疾病防控能力弱,牦牛蹄病长期难以有效控制,逐渐成为困扰牧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三、牦牛蹄病的防控措施探讨

(一)加强日常管理,改善养殖环境

高原地区环境严酷、气候多变,牧户需要定期清扫和清理圈舍内的粪尿及杂物,以防止病菌和寄生虫大量滋生。在圈舍结构上,应注意通风排湿,定期检查并维护圈舍设施,保证圈舍干燥舒适,有效降低潮湿引发的腐蹄病发生概率。此外,应铺设适量干草、稻壳或锯末垫料来保护蹄部,防止牦牛在坚硬粗糙的地面上活动时造成蹄部磨损和机械性损伤。同时,还需避免长时间圈养,鼓励牧户合理安排牦牛放牧,保持适度而规律的运动,促进蹄质自然磨损与更新,增强蹄部自身抵抗能力,预防蹄裂及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二)优化营养结构,提高蹄质健康

蹄质的强度和韧性与营养密切相关。牧户在日常饲养中,需科学调节精粗饲料比例,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青干草比例,降低精饲料过量引发的胃肠酸中毒风险,进而有效预防蹄叶炎等代谢性蹄病[3]。同时,饲料中还需重点补充锌、铜、生物素等微量元素,以增强蹄质角蛋白合成,维护蹄壳健康。牧区兽医技术人员可通过定期采样监测牦牛的营养摄入和健康状况,及时对营养方案进行修正。当地农业管理部门也应积极参与,推广标准化营养配方,定期组织牧民开展营养知识培训,提升牧民科学养殖意识,确保牦牛蹄质健康,降低蹄病发生率。

(三)实施定期预防与治疗措施

牦牛蹄病的有效控制依赖于定期检查和早期干预。牧区兽医部门应建立健全健康检查体系,定期进行蹄部检查、清洁与修整,避免角质层过厚或开裂等问题。对发现的早期症状,应立即隔离病畜,及时采取药物治疗、局部消毒和细致护理,防止病情加重或扩散。同时,应加大基层兽医和牧民的培训力度,通过蹄病防控培训、现场示范等方式,传授蹄病诊断、消毒、防治和护理技术,提高牧户防控意识和操作能力,确保蹄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保障牦牛的健康和牧业发展。

总结:牦牛蹄病防治关系着牧户经济收益和地区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了解疾病本质、提高牧民防治意识、优化饲养管理体系,是解决牦牛蹄病问题的根本之道。高原牧区只有实现生态环境、饲养模式和技术防控的协调统一,才能真正守护好牦牛产业,推动牧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代吉卓玛.牦牛传染性腐蹄病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14):116-117.

[2]索昂德吉.牦牛传染性腐蹄病的防治要点[J].畜牧业环境,2020,(05):75.

[3]米玉龙.牦牛蹄病的病因及防治要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08):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