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刘芳
怒江州民族中学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诗歌教学是涵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载体。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文本解读浅层化、情感共鸣缺失等问题,本文从意象解码、情感梳辨、技法解析、语境建构四个维度,探索契合高中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路径,旨在通过精细化的诗歌解读训练,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化感知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有效性;意象解读;文化语境
一、引言
诗歌作为汉语言文学的精华载体,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承担着培育审美能力、厚植文化基因的双重使命。然而,当下诗歌教学常陷入 "知识点罗列" 的窠臼:教师侧重字词句翻译与写作手法解析,忽视诗歌内在的情感逻辑与文化肌理;学生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难以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这种割裂文本整体性的教学模式,导致诗歌的人文价值与艺术魅力未能充分彰显。因此,构建基于文本细读的深度教学体系,成为提升诗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路径。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突破价值
(一)现实困境
当前诗歌教学存在三重割裂:其一,文本解读与情感体验的割裂,教师将诗歌肢解为孤立的语言知识点,学生难以感知诗人的情感流动;其二,艺术分析与文化语境的割裂,对修辞手法的机械解析,掩盖了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其三,课堂教学与主体体验的割裂,单向度的知识灌输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导致审美能力培养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学生 "能答题、难感悟" 的典型困境 —— 虽能准确复现答题模板,却难以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世界。
(二)突破价值
诗歌教学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学生的精神坐标系。优秀诗作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审美理想与文化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通过有效的诗歌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更能在与古今诗人的对话中,形成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这种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突破应试思维,构建以学生主体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三、提升诗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意象解码:建构诗歌理解的认知图谱
意象是诗人情感具象化的载体,精准解读意象是进入诗歌世界的第一步。教学中可实施 "三维解码法":首先,建立意象原型库,梳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象征符号,如 "孤舟" 象征漂泊、"落日" 隐喻迟暮、"寒蝉" 寄寓悲凉等,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意象认知框架;其次,聚焦文本特异性,引导学生发现同一意象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增殖,如柳永《雨霖铃》中 "杨柳" 强化离别愁绪,而王之涣《凉州词》里 "杨柳" 则承载着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最后,开展意象重构训练,让学生通过改写诗句、绘制意象图等方式,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可视化的情感表达,在主动建构中深化对意象功能的理解。
(二)情感梳辨:搭建文本共情的认知桥梁
诗歌的情感脉络往往隐含在语言的节奏与结构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 "语言细读法" 捕捉情感线索:首先,关注动词与副词的情感张力,如杜甫《春望》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 惊 "二字以拟人化手法传递诗人的哀痛;其次,分析句式变化与情感起伏的关联,李白《行路难》中"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的短句,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长句形成节奏对比,暗合诗人情感的跌宕;最后,梳理篇章结构的情感逻辑,如白居易《琵琶行》以" 寻声 — 相见 — 弹奏 — 倾诉 — 共鸣 "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层次推进中把握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振。通过这种逐层深入的情感梳辨,学生能够真切体会诗歌"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的艺术特质。
(三)技法解析:打开审美鉴赏的多元视角
艺术手法是诗人建构诗歌世界的技术密码。教学中应避免孤立讲解修辞手法,而是将技法分析与文本解读相结合:在修辞手法层面,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的语言风格,如苏轼 "大江东去" 的豪迈比喻与李清照 "寻寻觅觅" 的叠词妙用;在表现手法层面,通过对比阅读解析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差异,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与毛泽东同题词中梅的形象差异,折射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在结构手法层面,分析开篇点题、卒章显志等布局技巧对情感表达的强化作用,如杜甫《登高》首联 "急"" 高 ""哀"" 清 ""白"" 飞 " 等字密集铺陈,奠定全诗沉郁基调。通过具体文本的技法解析,让学生理解艺术手法并非孤立的技巧,而是诗人情感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语境建构:筑牢文化体悟的认知根基
诗歌是特定文化语境的产物,理解诗歌需要还原其生成的历史文化场域。教学中可从三个维度建构语境:一是时代背景,如讲解杜甫《三吏》《三别》时,结合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分析诗人 "穷年忧黎元" 的现实关怀;二是文化传统,解读 "登高"" 折柳 ""望月" 等意象时,链接古代文人的精神传统,如重阳节登高蕴含的生命意识,柳树意象中的离别文化;三是诗人谱系,将具体诗作置于诗人的创作序列中考察,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需结合其生平经历与词作中的典故运用,理解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的悲愤情怀。通过多维语境的建构,学生能够超越语言表层,把握诗歌的文化深层意蕴。
四、结语
提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核心在于建立 "文本 — 学生 — 文化" 的三维对话体系。教师需以意象解码为切入点,以情感梳辨为纽带,以技法解析为路径,以语境建构为根基,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实现对诗歌的意义重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更能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培育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诗歌教学的魅力,正在于让千年之前的文字,在当代青少年心中激发出新的生命共鸣。
参考文献
[1]瞿娅妮.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功能及策略 [J]. 家长, 2025, (08): 122-124.
[2]林美玲. 基于群文阅读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5, (06): 44-46.
[3]凌静.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研究 [J]. 学周刊, 2025, (08):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