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减少朗诵教学的必要性探究
范冰杰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2
摘要:高校播音主持教育中的朗诵教学一直是被看做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系统性培养中,该部分的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弊大于利。本文将探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减少朗诵教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播音;主持;教学;朗诵;必要性
一、朗诵教学现状
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尤其是学生在大学二年级语言表达课程学习时,朗诵教学是其主要学习内容之一。虽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老四本”第二册语言表达教材的目录中有各种文体表达的细化分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不能做到对各种文体在教时分配上做到雨露均沾,朗诵在其中所占教学时间比例过大。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
就专业内来说,教师推崇朗诵旨在通过朗诵锻炼学生一年级学习的普通话基础语音,进而习得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就专业外来说,是专业被边缘化,尤其在综合类大学中被边缘化的必然结果。播音主持专业往往被简单看做是说普通话的专业。在综合类大学中,该专业甚至被看做学校隐形的文艺演出团体。因朗诵不像其它表演形式一样需要设备器材,从排练到演出基本不需要额外投入,符合“花小钱,办大事”的美好愿景,故这种文艺团体常以朗诵面目示人。学院的专业老师在接到文艺晚会朗诵节目排练任务时,为避免课外加班,往往会将上课内容和学校文艺晚会的朗诵节目排练合二为一,学生“所学即所用”,会觉得很有获得感。乍一看,实现了“双赢”。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教师本身为了所谓的教学成果,刻意排练朗诵节目,以备期末的汇报演出。又乍一看,实现了“双赢”,教师得到教学成果,学生得到“一学期专业学习=朗诵一篇文章”的简单生活。在以上误区中,教师往往会以“齐越节”“夏青杯”这些朗诵赛事佐证其自身行为的正确性。在学生潜意识里告诉学生朗诵很重要。而真实的情况是,朗诵除了在学生读书时,为了学校演出需要有点用处,出了校门,走向工作岗位后,朗诵一点都不重要,甚至毫无意义。像这样“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教学不是务实求真,要修正。
二.朗诵不利于专业学习
在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高校教学体系里,朗诵教学板块存在严重的耗时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与效率。
朗诵教学多以节目形式开展,这意味着从选题策划、文本选择到最终呈现,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朗诵节目主题,教师和学生往往要反复研讨,考量风格、受众喜好、艺术价值等。而寻找适配的朗诵文本,同样耗费心力,需从海量作品中筛选,过程繁琐。
进入排练阶段,耗时问题愈发突出。朗诵节目对人员站位、走位、动作配合、情感表达等要求极高。为达到理想演出效果,需多次排练。每次排练,从整体流程的梳理,到对每个学生发音、语调、停顿、肢体动作的精细调整,都需要大量时间。
当参与朗诵节目的学生数量较多时,协调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教师要兼顾每个学生的表现,确保整体效果和谐统一。这不仅需要大量时间用于沟通,还会因为部分学生的进度问题,导致整体排练的反复。这其中,领诵同学的排练,大部分同学“干等着、干看着”的情况最为突出。
这种耗时严重的朗诵教学,不可避免地挤压了其他重要课程的教学时间。例如,新闻播音、即兴口语表达等与专业核心技能紧密相关的课程,因时间不足,学生难以得到充分指导与练习,影响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
因此,重新审视和优化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朗诵教学环节迫在眉睫。应当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排练耗时,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均衡、高效地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专业教育。
除了课时的考量,就专业其它技能的培养也有阻碍。在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朗诵作为一项重要训练内容,虽能提升学生语言表现力,但过度依赖朗诵形成的语言样态,会对学生在新闻采访、记者出镜报道及电台广播栏目主持中的语言运用产生阻碍。
朗诵为追求情感表达与舞台感染力,常运用夸张语调、明显节奏变化及丰富语气来传递文本内涵。在舞台情境下,这种语言样态能有效吸引观众注意力,强化艺术效果。然而,这与新闻采访、记者出镜报道所要求的真实、客观、自然的语言风格相悖。若学生将朗诵腔带入这些场景,会使报道失去可信度,让观众产生距离感。
在电台和广播栏目主持中,尽管风格可多样,但核心仍是以自然流畅的交流感为基础。朗诵所培养的拖腔甩调,会破坏节目节奏的流畅性,干扰信息有效传达。专业主持人需根据不同节目类型,把握语言分寸,做到精准表达。朗诵腔的过度使用,会模糊各类语言场景的边界,使学生难以适应多样化的主持需求。
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应明确不同语言场景的要求,避免朗诵语言样态的过度影响。在日常训练中,需加强对新闻采访、栏目主持等实际场景的模拟练习,掌握自然、真实、贴近受众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当朗诵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时,也容易引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产生偏差的表达方式。一些学生可能过度强调自己的情感,甚至夸大无实际存在的情绪,这就不利于学生的职业人格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发挥其职业潜力。
三.朗诵不利于专业就业
在论证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教育应紧密对接就业需求,若培养内容与岗位实际脱节,便是无效培养。
朗诵,是一种舞台表现形式。这与播音主持专业衔接的就业方向,例如播音员、主持人、讲解员等岗位所要求的主要语言表达样式——说话,从根本上不同。这些岗位要求语言自然、贴近大众,而非舞台化的表演腔调。朗诵训练虽能提升学生语言表现力,但过度舞台化倾向值得警惕。当朗诵训练致使学生语言脱离生活实际,对其未来从事记者、主持人、讲解员等职业会产生不利影响,应立刻停止。
拿现阶段最适合播音主持专业学子就业的讲解员岗位来说,朗诵式讲解给人虚假感,远不如自然说话的语言样态。若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去掉朗诵腔调,以说话的方式表达,一入行便会比许多在职讲解员更具优势,在语言样态上领先一步,更契合讲解员岗位的真实需求。
四.小结
通过上述论证,可以清晰看到在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高校教学中减少朗诵的必要性。
从语言样态塑造来看,播音主持追求贴近生活、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以实现与受众的有效沟通。然而,朗诵所形成的语言样态往往脱离生活实际,强调情感渲染与舞台化表现,这与播音主持专业所需的生活化语言样态背道而驰。当学生过度沉浸于朗诵训练,易形成固化的表达模式,难以在播音主持实践中灵活转换,导致语言表达生硬、不自然,无法精准传递信息,严重影响传播效果。
就业层面,当前播音主持行业的岗位需求呈现多样化、实用化趋势。用人单位更青睐能够迅速适应各类节目风格、语言表达贴近受众的人才。但经大量朗诵教学“雕琢”的学生,在进入职场后,会因强语言样态难以融入日常节目情境,在新闻播报、访谈主持等常见工作场景中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阻碍其职业发展。
鉴于朗诵教学在语言样态培养上的偏差及对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在播音与主持专业高校教学中减少朗诵教学势在必行。这并非否定朗诵艺术本身的价值,而是从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适配性出发,促使教学资源更合理分配,让学生接受更贴合专业发展与职业需求的教育,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传媒行业需求的播音主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