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通道流程优化在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及D2B的影响

作者

张晓蓉

巴东县中医医院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444300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属于高危急性病症,典型临床特点就是病情发展迅速、病理变化加快,发病 120 分钟以内执行再灌注治疗极为关键。近些年来,依靠胸痛中心创建的绿色通道渐渐成为削减D2B 时间的主要手段,模式通过改善资源调配和流程管控,给患者给予更为高效又规范的紧急救治服务[1]。通过整合院前急救、急诊分诊、导管室启动关键环节,构建先救后付费的高效率运作体制,缩短院内的诊疗时耗。本项研究针对绿色通道流程改良的主元素实施梳理,并且用实证方法估算各项改进措施对D2B 时间段的影响,而且凭借经典临床实例展开讨论,探索多学科学习协作方式在 STMI 急性治疗期内的实际价值与具体操作原理,以助力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系统更完善[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22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收治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16 例;年龄 45~76 岁,平均( 65.42±5.18 )岁;病程 1~3 年,平均( )年。观察组男 19 例,女 15 例;年龄 46~77 岁,平均( 66.12±5.87; )岁;病程 1~3 年,平均( 1.45±0.61 )年( P>0.05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发病至入院时间≤12 小时。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终末期疾病;既往有冠状动脉搭桥术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救治流程:患者住院后,由急诊科医师执行首次诊疗任务,通过细致采集病史信息并展开基本的体格检查,按照临床需求开具心电图检查申请单。护理人员严格依照医嘱执行有关的操作流程,在医生审查完心电图结果后,对患者的病情状况加以评判,诊断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启动多学科合作机制,尽快联系心血管专科医师前来会诊。心血管专科医师到达后,会全面考量患者的具体情形,按照病情特征和个体化治疗准则,制订出最佳的治疗计划。

1.2.2 观察组

实施绿色通道流程优化:(1)预检分诊优化:构建起以胸痛为关键特征的优先级评价体系,当患者出现相关症状的时候,开始专门的诊疗流程,分诊护士立刻完成18 导联心电图的收集任务,利用装有4G 通讯模块的设备,搜集到的数据及时传送给心内科医师的移动终端。用改良过的急性胸痛风险评价工具,此工具包含疼痛所在部位,持续时间等八项主要要素,总分大于或者等于5 分,执行针对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紧急救治计划。(2)多学科协作机制:创建胸痛中心的专业护理队伍,由两个急诊护士,一个心内科专科护士,一个介入导管室护士组成。实行24 小时轮班制度,分诊护士执行初步判定并启动 Code STEMI 应急流程时,心内科医生和导管室人员尽快回应。(3)急救设备与药品管理:急救车辆备有专门的药盒,其中包含替奈普酶、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六种关键药物,在交接班时,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展开严格的清点程序。当创建静脉通道时,选外径为 18G的留置针,以上肢静脉作为首选穿刺部位,保证造影剂注射速度不低于5ml/s。(4)转运与交接流程:转运途中,选有除颤监护功能的专门转运工具,出发前,提前同导管室团队交流,确认全部诊疗设备都在最佳工作状态。到导管室后,利用标准的信息交接表单,患者以往病史重点信息仔细记载下来,传给后续治疗人员。

1.3 观察指标D2B 时间、关键诊疗节点耗时、再灌注治疗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6.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量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 检验,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2B 时间及关键诊疗节点耗时

观察组D2B 时间及关键诊疗节点耗时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1 D2B 时间及关键诊疗节点耗时( ,min)

2.2 再灌注治疗成功率

观察组再灌注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

表2 再灌注治疗成功率(例, %)

3 讨论

作为评判STEMI 病患救护高效的核心指标,D2B 时间缩短程度直接体现急诊服务品质高低并关乎存活比率,参照国际权威指南要求数据需维持在 90min 以内方能实现最理想的治疗成效。研究借助改进预检分诊环节、建立多方协作平台、规范急救资源管理等方式,目标人群的D2B 时间缩减( P<0.05 ),充分证实所采取的各种干预方案有效,现有研究成果显示改进绿色通道流程优化不仅可以有效地削减住院期,而且还可以优化总体诊断治疗过程的速度,给心脏重新灌注血流争取更多珍贵时段,从而彰显流程改造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状况上的关键作用。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当中,再灌注策略有着重要作用,主要包含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及静脉溶栓这两种方法,相关研究显示,采取再灌注治疗的观察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P<0.05) ),通过改进诊疗流程,改良绿色通道运作效能等诸多方面的举措,可以有效地缩减患者从踏入医院到开始再灌注治疗所需的时间,进而保证更多的患者能够在最理想的治疗时间段内得到及时的干预,从而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水平[3-4]。多学科合作模式的改良和优化,促使心内科医生同导管室团队在诊疗期间达成高效联动,极大削减术前准备时长,加快救治速率,依靠规范化的交流渠道和交接机制的执行,避免信息流传时出现的失误和拖延现象,从而改进临床上的决策精确性及执行速度。

4 结论

绿色通道流程优化对于缩短 STEMI 患者 D2B 时间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再灌注治疗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顾迎东,王虎. 胸痛绿色通道对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19(3):162-165.

[2] 杨雪梅,孙华. 1 例高龄急性广泛前壁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基层门诊院前急救[J]. 当代护士,2025,32(15):88-91.

[3] 史园园,朱云. 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灌注时间、住院时间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3,23(3):17-19.

[4] 王艳飞,王华荣,叶卉,等. SI 及NLR 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短期预后的评估能力[J]. 河北医学,2023,29(11):1902-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