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作者

白雪 温兴稳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710124

【摘要】本文主要是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解决策略,研究的必要性不仅在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与成长,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本文旨在能利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来制订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用有效的方式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从而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诸多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为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能够有效消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一)情绪情感问题

由于长期的分隔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无法获得亲子关爱和情感支持,使得留守儿童产生各种各样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孤独等。其会对未来缺乏信心和恐惧,担心父母人身安全、学业生活稳定性等。从而产生郁闷、沉闷、没有兴致、悲观等情绪和态度,成长过程中因父母亲的长期陪伴缺失,产生深厚的空虚感,时常感到孤独无助。

(二)行为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很多行为具有暴力性、违规性、网络依赖性的行为特征。这些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缺位和家长所给予有效引导和教育的缺失,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办法,因而很容易选择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违规行为在留守儿童身上也屡见不鲜,例如旷课、课上迟到或早退、违反校规校纪等行为。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长的爱抚和正确的引导,因此在网络上寻求安慰,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视频等。

(三)认知与学习问题

在知识获取和教育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缺乏学习主动性、成绩下滑、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给孩子提供正确的知识引导和部分留守儿童的看护人学历不高,不具备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困难的能力,使学生在学校中的困惑持续增大,学习成绩也逐渐降低。其可能开始厌倦学习、敷衍对待、不完成作业、抄袭作业,这样会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长期发展。

(四)人际交往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交往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与其朋友、师生、家庭的关系处于不融洽的状态。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家长们关怀、正确的引导,部分留守儿童会出现害羞、消极、容易受到伤害等心理障碍,这样会使学生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有困难。对于教师的谈话,学生会感到羞于开口。对于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不重视、不尊敬。部分留守儿童,在与父母进行长时间的分离后,即使学生可以通过电话、其他途径来进行父母之间的联络。但不能真正把内心孤独的情感流露出来,所以学生在与父母的接触过程中也有着一定的疏远。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促进策略

(一)幸福感体验培养

举办感受幸福的活动是帮助留守儿童培养感受幸福的方法之一。学校可以通过班级辩论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开展此类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过的幸福感,比如得到同学的礼物、学会了某项新本领、帮了别人、教了别人的之后的幸福感觉等。旨在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此外,教师可以开展以演讲比赛为主题的班级或者团队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带领处于监护缺失状态的儿童,围绕“我的幸福时光”这一主题分享自己的生活幸福,以提升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增进其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

(二)培养自尊人格品质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发展其自我尊重极为重要。老师和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其小成就以及辛勤付出并给予即时肯定与奖励。一旦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任何成绩,例如学习成绩提高或者任务完成恰当,老师应该在班级进行公开表扬学生的成果与努力经过。家长也应该在家里给予孩子其独立管理、生活协助行为的肯定,如孩子主动打扫家庭或者参与生活事务的时候,应该及时给予夸奖让其感受自身存在感。

学校可以组织适合留守儿童的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体育艺术比赛等,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给学生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提升学生的信心和自豪感。让留守儿童从胜利中学到经验,使之能够逐渐发现自己的特长,从而提升自尊。

(三)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加强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对于形成强有力的家长支持系统非常重要。作为父母要认识到并珍视这种交流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管在哪儿工作生活,都要经常用电话或者网络与学生保持密切接触。关于会话的频率,建议每星期应有至少两次以上的高效会话,且要达到超过半小时。另一方面,除了孩子学业情况和生活情况之外,还要与学生沟通其情绪状态以及内心想法。听到孩子在学校做的有意思的事情要表达积极的反应,要热情地表现出兴趣。反之,当孩子的挑战和失败到来,我们也要帮助学生以一种积极和鼓励的态度去理解这个问题,以启发学生寻找解决方案。此外,我们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因为这种方式能够让情绪表现更加深入、到位,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母关心惦记着学生。

学校需要将学生心理健康培训纳入正常的课程体系当中,保障其体系化进行。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小学、初中、高中每年都有所规定的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每星期最少保证一两节课对这个主题进行专门讲解。从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的年级特征和心理需求,编写具有针对性的一系列教学教案,其中涵盖了心理健康知识、情绪调控、社交技巧以及遇挫心理等方面。教师可以使用一些趣味的教学手段,例如案例分析、情境剧、小组讨论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应当动员社会的力量去关爱、扶持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一个良性的氛围。社会民间团体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举办各类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志愿团体可以定期去农村看望留守儿童,对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心理疏导、兴趣培养等活动。一部分企业可以和学校进行合作,建立奖励机制鼓励踏实努力的留守儿童。新闻媒体应大力宣传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引导群众更加关注其心理方面的问题,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结论

本文探索了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这对于其成长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危害。如果能够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则可以减少其出现不良行为或者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提高其应对挫折能力,形成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谭秀芝;张春雷;王欣.积极心理学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应用.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4(Z1).

[2]刘懿琪;陈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探析.智力,2024(32).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项目名称:秦巴山麓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干预研究,立项编号:s20241389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