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素养培养视角下的中学生物跨学科探究活动设计与实践
邱红
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 210019
摘要: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强调创新素养的培养对于中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本研究聚焦于中学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跨学科探究活动设计与实践,旨在通过多种学科融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文章详细探讨了生物学科如何与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地理和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结合,以促进知识转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策略与实施路径,为中学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创新素养,跨学科探究,中学生物,综合能力培养,学科融合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创新素养不仅涵盖了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能力,还包括沟通技能、团队合作等多个维度。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其创新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索未知世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将生物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开展跨学科探究活动,成为提升中学生创新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创新素养培养对中学生发展的意义
(一)对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其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转变。在此过程中,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极大地刺激学生大脑神经网络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当这些活动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整合时,学生们需要运用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和解释现象,这无疑有助于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进行复杂的生态学实验时,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原理,还需借助数学模型来预测种群动态变化,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解框架。
(二)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
创新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智力层面的要求,更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全方位发展。在跨学科探究活动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体验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至关重要。比如,通过参与生物化学交叉课题的研究,学生们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学会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协作,进而培养出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这样的经历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学生物跨学科探究活动与创新素养培养的结合路径
(一)与语文学科结合:提升表达与创新能力
1. 提升描述与解读生物实验的能力
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准确而生动地记录观察结果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语文学科中的写作技巧,学生可以更加细腻地描绘出实验现象及其背后蕴含的意义,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植物生长周期的观察日记时,鼓励他们使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发现,不仅可以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还能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生物过程的本质。
2. 融合语文元素创新生物学习材料
利用诗歌、散文等形式创作有关生物主题的作品,既能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有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组织学生编写科普剧本或制作微电影,讲述某个生物学家的故事或者重现经典实验场景,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能增强课堂互动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资源的能力。
(二)与数学学科结合:培养逻辑思维与探究精神
1. 利用数学工具深化生物学问题分析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七年级下册《生态系统》章节涉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中的统计学知识,通过构建食物链能量金字塔或绘制物质循环流程图,量化不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学生可记录不同光照条件下的鼠妇分布数据,通过计算平均值、绘制柱状图并分析数据差异,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行为的影响。这种数学建模过程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概念,更培养其用数据支持结论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借助数学思维提升生物实验的严谨性
生物实验的设计与分析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学生需运用数学中的变量控制原理,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判断单一变量的影响。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如发芽率=发芽种子数/总种子数×100%)量化实验结果,并通过误差分析(如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提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这种训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物学现象,增强科学探究的规范性。
(三)与化学学科结合:促进知识转化与创新应用
1. 融合生物化学知识以加深理解
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光合作用》一节中,教师可将化学学科中的光能转化、物质反应式与生物过程结合。例如,通过化学方程式(6CO₂+6H₂O→C₆H₁₂O₆+6O₂)解释光合作用的实质。此外,在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实验中,学生需运用化学知识理解酶的专一性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从而理解消化系统中生化反应的原理。这种跨学科整合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与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2. 在生物学探究中应用化学实验方法
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中,学生可借鉴化学实验中的无菌操作技术(如酒精灯灭菌、接种环灼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现象,例如利用碘液检测淀粉存在(光合作用实验)、pH试纸测量唾液对淀粉的分解效果,或通过澄清石灰水检测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这些化学方法的应用不仅丰富了生物学实验手段,还培养了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迁移创新的能力。
(四)与物理学科结合:探究原理与拓宽视野
1. 应用物理学原理解释生物现象
许多生物学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学原理加以解释。比如,血液循环系统的运作机制可以用流体力学原理解释;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则涉及电信号传导。引导学生从物理学角度审视生物现象,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拓展他们的认知边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展示电磁感应现象在动物导航行为中的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在生物物理学科交叉领域中拓宽视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物理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正在迅速崛起。鼓励学生关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蛋白质折叠机理、细胞膜力学特性等,可以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此外,还可以组织参观高校实验室或参加相关学术会议,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学家的工作环境,感受科研的魅力所在。
(五)与地理学科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与环境保护意识
在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影响等话题时,地理学科提供的背景信息极为重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理念。例如,在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时,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特点,讨论湿地退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六)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结合:培养人文素养与正确价值观
将生物伦理学纳入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转基因作物等热点问题背后的道德考量。组织辩论赛或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判断力,明确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样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素养的培养并非单一学科所能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通过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在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中,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能全面发展其综合素质。具体而言,生物与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地理以及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使其能够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逐步成长为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探跨学科切入点 润色物理课堂教学——跨学科学习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探索[J]. 吴天福.读写算,2024(29)
[2]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地理跨学科教学实践[J]. 刘昭.华夏教师,2024(22)
[3] 跨学科视域下初中物理实践类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J]. 陈翠红.考试周刊,2024(28)
[4]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生物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J]. 温卫红.山西教育(教学),2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