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难点及农机农艺协同发展路径

作者

李忠诚

勐腊县农业机械化学校

摘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与农机农艺协同发展对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面临农民认知与接受度低、经济成本制约、技术适配性差和推广体系不完善等难点。农机农艺协同发展具有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当前存在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标准不统一和人才短缺等问题。实现农机农艺协同发展,需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标准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及通过政策支持与引导,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农机农艺协同;发展路径

引言

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其现代化水平关乎国计民生。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环节,而农机农艺协同发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存在诸多阻碍,农机农艺协同发展也面临不少困境。深入分析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难点,探寻农机农艺协同发展路径,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难点

1.1农民认知与接受度

在农业生产中,传统观念的束缚是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面临的一大障碍。长期以来,部分农民习惯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对新的农业机械技术存在抵触心理,认为传统方法虽然效率低,但更加稳妥。同时,农民对新技术了解不足,缺乏获取农业机械技术信息的有效途径,不了解新技术能带来的实际效益,导致他们在面对新技术时持观望态度,阻碍了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

1.2经济成本制约

农业机械的购买成本较高,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台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价格昂贵,超出了许多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而且,农业机械的维护与使用成本也较大,包括设备的保养、维修以及燃油等费用,这使得农民在考虑引进农业机械时不得不谨慎权衡,进一步限制了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

1.3技术适配性问题

不同地区的地形、土壤条件差异很大,现有的农业机械很难完全适配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在山区、丘陵等地形复杂的地区,大型农业机械难以施展,而适合这些地区的小型、多功能农业机械研发相对滞后。此外,多样化的种植模式也对农业机械技术提出了挑战,不同作物的种植要求不同,同一台农业机械很难满足所有作物的种植需求,导致农业机械的适用性受限。

1.4推广体系不完善

基层推广人员不足是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的一个突出问题。基层农业推广部门人员有限,难以深入到每一个村庄、每一位农民家中进行技术推广和指导。同时,推广渠道有限,主要依赖传统的线下宣传和示范,缺乏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的手段,使得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范围受到限制。

2.农机农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2.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机作业与农艺要求的紧密配合能够显著提高作业速度。合理的农艺规划可以指导农机在最佳时间、以最佳方式进行作业,避免了盲目作业带来的时间浪费。同时,农业机械的使用减少了人力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

2.2保障农产品质量

精准的农机作业能够满足农艺对种植密度、施肥等方面的要求。通过精确控制种植间距和施肥量,保证了作物生长的均匀性和充足养分供应,从而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标准化程度。优质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2.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农机农艺结合能够减少资源浪费。例如,精准的灌溉和施肥技术可以避免水资源和肥料的过度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减少了化学物质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当前农机农艺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有效沟通机制

农机研发与农艺研究部门交流少,二者各自为战的情况较为常见。农机研发部门更多关注机械本身的性能、质量和成本,侧重于技术层面的突破与改进;而农艺研究部门则专注于农作物生长规律、种植方式等农艺方面的内容。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农机研发出来后可能无法满足实际农艺需求,或者农艺研究成果难以通过合适的农机具实现。同时,农业生产各环节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等不同环节,农机和农艺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3.2 标准不统一

农机标准与农艺标准不匹配,使得农机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农机的设计和制造依据的是自身行业标准,而农艺有其独特的操作规范和要求。当两者标准不一致时,农机作业可能无法达到农艺的精准度和效果。此外,不同地区农艺标准差异大,这影响了农机的通用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种植习惯差异显著,一种农机在某个地区适用,在其他地区可能因农艺标准不同而无法正常使用,限制了农机的推广和应用范围。

3.3 人才短缺

既懂农机又懂农艺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在农业生产和科研领域,大部分人员要么精通农机技术,要么擅长农艺知识,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的人才十分稀缺。这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根据具体的农艺需求来研发和改进农机,也无法有效地将先进的农机技术应用到农艺生产中。农业教育中农机农艺融合课程设置不足,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培养出适应农机农艺协同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4. 农机农艺协同发展路径

4.1 加强产学研合作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研发,能够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资源,企业则具有市场敏锐度和生产实践经验。通过联合研发,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发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农机产品和农艺技术。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为各方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场所,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2 完善标准体系

制定统一的农机农艺标准,消除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使农机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能够更好地适应农艺要求。统一的标准有助于提高农机的通用性和适用性,促进农机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推动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确保标准得到严格执行,保障农机农艺协同发展的质量和效果。

4.3 培养复合型人才

加强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农机农艺融合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农机技术,又熟悉农艺知识。开展针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农机和农艺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4.4 政策支持与引导

出台鼓励农机农艺协同发展的政策,为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政策优惠和支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财政投入与补贴力度,降低农民购买农机的成本,提高农机的普及率。同时,对开展农机农艺协同研究和推广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促进农机农艺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结语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与农机农艺协同发展意义深远且任务艰巨,是一项需长期推进的复杂系统工程。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面临着很多问题。但只要着力解决推广难题,积极落实协同发展路径,就能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达成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目标。未来,应持续强化各方工作,不断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唯有如此,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使农业朝着高效化、可持续化方向大步迈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孟宪文,孟庆全.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农机维修中的问题[J]. 江西农业,2023(16):147-149.

[2]张强.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农机维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村科学实验,2023(21):55-57.

[3]陈文.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农机维修[J].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2(1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