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范思齐 刘富超 王玮
德才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101
摘要:现浇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的核心技术,其施工工艺及质量直接影响结构安全与耐久性,本文系统梳理现浇混凝土施工工艺,重点分析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涵盖材料选配、工艺规范及节点精细化处理;同时提出全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材料检验标准、施工参数动态监测、缺陷修补及耐久性评估方法。
关键词:现浇混凝土;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裂缝预防;耐久性评估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现浇混凝土因整体性好、适应性强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然而,其工艺流程复杂,技术管理疏漏易导致混凝土裂缝、强度不足或耐久性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寿命。当前研究多聚焦单一工序优化,对工艺衔接与系统性质量控制的整合性不足,实际施工中仍存在标准执行偏差、监测手段滞后等痛点。因此需要重视工艺实施关键点和质量风险管控,从而提升现浇混凝土工程品质。
1现浇混凝土施工工艺分析
1.1模板安装与加固技术
模板安装是现浇混凝土施工的首要环节,直接决定结构成型质量与尺寸精度。施工前需根据设计图纸选择模板材质,木质模板适用于异形构件,钢模板则用于标准化结构的重复周转,安装时先在基础面弹线定位,确保模板轴线与标高无误接缝处采用双面胶或海绵条密封,防止漏浆,模板加固主要通过横纵龙骨及对拉螺栓实现,龙骨通常采用方钢或木方按间距200-300mm布置,形成网格状支撑体系;高度超过600mm的侧模需增设双向对拉螺栓,水平方向每600-800mm设置一道,配合山形卡扣和螺母锁紧,对于大跨度梁板需在模板底部搭设满堂支架并增设斜撑,斜撑角度不宜小于45度,确保模板在混凝土侧压力下的稳定性。加固完成后,需二次校核模板垂直度、平整度及拼缝严密性,重点检查墙角、门窗洞口等易变形部位,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1.2钢筋绑扎与定位工艺
钢筋工程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绑扎工艺的规范性及定位的准确性,施工前需按设计计算钢筋下料长度,采用调直机对钢筋校直并利用数控设备完成弯曲成型,绑扎时遵循“先主梁后次梁、先底板后面板”的流程,主筋接头采用双面焊接或机械连接,搭接长度需满足规范要求的40倍钢筋直径。横向钢筋与纵向筋交叉点逐点绑扎,节点处采用八字扣固定避免钢筋网片松动;剪力墙或柱体竖向筋需在根部设置定位筋确保间距均匀,保护层厚度通过定制垫块或塑料卡环控制每平方米不少于4块,确保钢筋与模板间留出设计空隙,针对悬挑构件或大截面梁,需增设梯子筋或马凳筋支撑上层钢筋,防止混凝土浇筑时受力下沉,为确保钢筋定位精准,楼层施工中采用激光投线仪复核轴线,绑扎后及时进行隐蔽验收,重点核查加密区箍筋间距、锚固长度及弯钩角度,杜绝漏筋、偏位现象。
1.3混凝土配合比与输送技术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兼顾强度、和易性与耐久性要求。原材料选用中,水泥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细骨料选用级配良好的中砂,粗骨料粒径控制在5-25mm之间,含泥量不得超1%。施工前通过实验室试配确定水胶比,坍落度根据泵送高度调整,一般控制在160-180mm范围内。搅拌时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投料顺序遵循“砂→水泥→碎石→水”的原则,搅拌时间不少于90秒,确保混合均匀输送采用地泵或汽车泵,泵管布设需减少弯头数量并固定牢靠水平段每3m设置支架,垂直段每层楼板处用角钢加固。泵送前需润管润泵,先注入1:1砂浆润滑管道,浇筑时分层连续进行,每层厚度不超过500mm,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棒“快插慢拔”,插入间距300mm呈梅花形分布避免漏振或过振,针对大体积混凝土还需预埋冷却水管控制内外温差,浇筑后及时覆盖薄膜并洒水养护,确保强度稳定增长。
1.4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混凝土浇筑是将混合料均匀填充至模板内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结构密实性与成型效果。施工前需清理模板内杂物并湿润基层,防止混凝土失水过快产生裂缝。浇筑时遵循分层连续原则,每层厚度控制在300-500mm,采用泵管或料斗从结构一端向另一端推进,避免冷缝形成;对于高度超过3m的墙体或柱体,应设置串筒或溜槽减缓下落冲击力,防止骨料离析。大体积混凝土需分层间隔浇筑,层间间隔不超过初凝时间,上层浇筑在下层未完全硬化前完成。振捣作业采用插入式振捣棒,以快插慢拔方式垂直插入混凝土,每点振捣时间约15-30秒,以混凝土表面泛浆、无气泡逸出为度;振捣棒移动间距不超过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避免漏振或过振导致蜂窝麻面。
1.5养护与拆模工艺
养护是保证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的必要措施,拆模则直接影响结构安全与外观效果。浇筑完成后12小时内需开始养护,平面结构采用覆盖塑料薄膜或浸水麻袋,保持表面湿润;竖向结构可喷洒养护剂或挂设自动喷淋系统,养护周期不少于7天,掺外加剂或大体积混凝土需延长至14天,高温环境增加洒水频率冬季施工采用蓄热法或覆盖保温棉防止冻害,拆模时间依据试块强度确定,侧模在混凝土强度达1.2MPa后拆除,避免棱角破损;承重模板需待梁板跨度≤8m时强度达75%、>8m时达100%方可拆除。拆模顺序坚持“后支先拆、先非承重后承重”,使用撬棍从模板边角缓慢剥离,严禁暴力拆卸损伤结构。拆模后检查混凝土表面是否存在蜂窝、露筋等缺陷并及时修补,同时清理模板表面残留物分类堆放以备周转。
2现浇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2.1材料质量控制
材料质量是现浇混凝土工程的基础保障,直接影响结构强度与耐久性,施工前严把材料准入关,水泥优先选用信誉良好的品牌产品进场时核查出厂合格证与3d、28d强度报告,确保标号符合设计要求,骨料需洁净无杂质,碎石粒径通过筛分试验控制级配,含泥量低于1%,砂子细度模数在2.3-3.0区间内,避免使用海砂或含有机物的天然砂。钢筋进场后按批次抽取试件检测屈服强度与延伸率预应力钢绞线需复验松弛性能,外加剂和掺合料应具备产品认证与适应性试验报告,防止因成分差异导致混凝土性能波动,材料存储环节中水泥需专用仓库防潮堆放,钢筋垫高覆盖防锈,骨料分仓隔离减少混料风险,拌合用水需定期检测酸碱度与氯离子含量严禁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或地表水,每批次材料的抽检比例与检测指标严格执行规范要求,不合格材料一律退场,从源头杜绝质量隐患。
2.2施工过程监控
施工过程监控贯穿各工序衔接点,是动态控制质量的核心手段,模板安装阶段重点检查龙骨间距、拼缝密封及加固件锁紧程度,利用激光测距仪复核截面尺寸,防止涨模或缩颈。钢筋绑扎时核验主筋规格、搭接长度及锚固形式,通过定位卡具控制保护层厚度偏差在±3mm内,预埋件采用十字交叉法定位并焊接固定。混凝土浇筑前验收模板内杂物清理与润湿情况,泵送过程跟踪坍落度损失,每车料进行现场抽检,确保工作性能满足振捣需求。浇筑中监控分层厚度与振捣插入深度,采用红外线测温仪对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实时预警,避免温度裂缝。拆模后立即评估表观质量,包括平整度、色差与棱角完整性,并同步开展回弹法强度抽测。所有工序均执行“三检制”,即班组自检、互检与专职质检员终检,关键环节留存影像资料,形成可追溯的质量记录链。
2.3结构节点与缺陷处理
结构节点与缺陷处理是提升整体工程可靠性的重点环节。梁柱节点、剪力墙连梁等关键部位施工时,加密模板对拉螺栓与支撑立杆,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并换用直径30mm振捣棒充分捣实,确保钢筋密集区无空隙。后浇带预留位置遵循设计图纸,两侧支模采用钢板网拦截混凝土浆体,待主体沉降稳定后使用微膨胀混凝土封闭。针对蜂窝、孔洞等常见缺陷,浅层区域凿除松散料后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砂浆修补,深度超过50mm时采用压力注浆填充;非结构性裂缝使用环氧树脂灌缝,贯穿裂缝则植入碳纤维布加固。露筋部位先除锈再涂刷阻锈剂,外抹抗裂砂浆恢复保护层。
2.4强度及耐久性检测
强度及耐久性检测是验证混凝土结构性能是否达标的核心环节。施工过程中按批次留置标准养护试块和同条件养护试块,标养试块在28天龄期进行抗压试验,同条件试块模拟现场环境记录温度累计值,待强度等效龄期达标后压测,两者结果互为校核。实体结构强度检测采用回弹法或超声回弹法,测区布置避开钢筋密集区,回弹值结合碳化深度修正后换算强度值;对争议部位可钻芯取样进行破坏试验,芯样经切割打磨后检测真实抗压能力。检测数据异常时,需扩大检测范围并追溯材料配比、施工工艺或养护条件,及时调整配合比或采取喷涂阻锈剂等补救措施,确保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满足设计寿命要求。
结束语
现浇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需贯穿项目全过程,注重材料甄选、工艺优化与严格验收的结合。施工中应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检测手段,通过标准养护试块强度跟踪、实体结构无损检测及耐久性参数分析,形成多维度质量闭环。唯有将严谨的施工技术与系统的管理体系深度融合,方能实现现浇混凝土工程寿命与安全性的双重保障。
参考文献
[1]董锦辉.现浇混凝土剪力墙施工以及质量控制措施[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2):31-32.
[2]吴新敏.现浇混凝土剪力墙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J].福建建材,2016,(07):116-118.
[3]孙佰玲.试论建筑主体工程现浇混凝土工艺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