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心镇为引领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道路探析
韩林烽 黄新雨 王宇
成都大学 610106
1 引言
2021 年4 月2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进一步夯实了我国乡村振兴的制度体系,强化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和城乡 路的顶层设计。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深入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以成渝地区 5 发展战略为重要支撑,共同构成四川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 优化完善合作机制, 以深化川渝合作为引领,构建“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引导重大基 重大生 产力和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区域内的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2 中心镇界定
本研究结合四川省《关于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于中心镇的建设目标要求,将中心镇的概念界定为:具有良好区位优势、较强经济实力、较好基础设施、较大发展潜力、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辐射力的建制镇。2000 年以来,中心镇业已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引擎,中心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战略节点作用日益明显[1]。
3 成都市城镇建设历程
成都市有计划的城镇建设始于1984 年,经历了起步试点、优先发展重点、全面启动重点镇建设和一般场镇改造、特色镇试点等四个阶段,城镇建设从全面开花到全域统筹分层推进,战略布局与实施策略逐步走向科学化。
3.1 城镇建设起步试点阶段(1984 年至 2003 年)
1984 年,成都地市合并后,成都市建委设立村镇建设处,开始有计划的实施城镇建设并进入起步阶段,至1993 年国务院制定《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设部部署开展城镇建设试点工作。2003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战略方针,借力国家战略东风,以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思路建设城镇即将拉开帷幕。
3.2 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阶段(2004 年至 2007 年)
经过城镇试点建设后期数年论证研究,2004 年,市建委会同市规划局、市国土局选定 30 个重点镇予以重点支持,促进一批区域中心城镇快速成长,形成以城带乡,就近直接吸纳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良性城乡统筹发展局面。经市规委会审定后,市委、市政府安排专项补助资金2600 万元,正式启动重点镇建设。
3.3 全面开展重点镇建设以及一般场镇改造试点阶段(2008 至2012 年)
2008 年初,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重点镇建设,以构建“全域成都”的新型城镇结构体系,对重点镇的空间布局进行了适当调整,完成“退四进八”全域34 个重点镇布局。至2009 年底,成都市 34 个重点镇建设工作顺利完成。2010 年,成都就全市174 个一般城镇改造开展工作。
3.4 小城市建设与特色镇建设以及继续深入一般城镇改造阶段(2013-至今)
2013 年,成都市确定了 13 个首批实施小城市建设的示范镇和30 个特色镇建设的首批示范乡镇。2016 年,建设工作重心转移到特大镇和特色小镇创建上来,市域遴选出4 个特大镇和10 个特色城镇给予资金、政策重点支持,以试点示范的思路,逐步向全市其他城镇推广。至2018 年成都市全面完成全市174 个一般城镇改造工作,彻底改变成都市城镇发展滞后问题。
4 成都市城镇现状及存在问题
推进大中城市发展和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城市化道路是解决城乡分割的重要路径。然而,实践证明,这一路径未能从根本上消融城乡二元结构,进而催生了一些问题[2]。
4.1 生态本底良好,但“三生”融合不充分
成都市三分山林、四分田地,生态空间约占市域面积的 78% ,生态本底优良、要素丰富。但城镇建设过程中生态资源景观性不足,未能充分利用田园本底、自然山水、川西林盘等资源条件,且水环境问题较突出、生产空间景观化进程慢。同时项目土地资源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产业发展仍主要依靠要素资源投入为主,对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较大,环境治理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不够紧密。
4.2 基础、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形成,但部分设施配置不均衡
成都市已基本形成乡村地区“镇区—新型社区” 两级公共基础配套体系,分级配备学校、农贸市场、卫生站等基本服务设施,居民对设施建设基本满意,但部分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与居民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如图1)。

5 推进成都市中心镇建设的建议
中心镇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且系统性的工程,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条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并选择合适的路径。例如,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通过“设施提升、服务提升、品质提升”三大策略,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还应充分考虑地区的独特性和资源的优势[4],成都市中心镇建设发展措施举措大致围绕下述几个方面:
5.1 实施环境风貌提升工程,着力打造美丽城镇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要求,构建农业生产空间、城镇建设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协调统一的空间规划管控体系。按照镇景融合的理念,突出山水田园风光特色,让城镇融入大自然。充分依托自然地形地貌,加快实施景观绿化工程,推进中心镇进出通道、车站广场等重要节点绿化建设,通过微景观凸显地域特色,提升生态品质。
5.2 实施产业集聚提升工程,着力锻造示范引擎
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产业立镇强镇富镇,根据中心镇资源要素禀赋,精准定位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严格控制落后淘汰产业向中心镇转移。充分挖掘具有潜力的特色主导产业,提高规模效应,突出特色优势,培育“国字号”龙头企业,打造“川字号”特色产品,构建“一镇一主业”的格局。着力打造一批农业、工业、商贸及旅游强镇,加快形成中心镇与县城错位发展、分工明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郑文哲, 郑小碧. 中心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时空演进模式研究— — 理论与实证[J]. 经济地理 ,2013,33(6):79-83. [Zheng Wenzhe, Zheng Xiaobi. The space-time evolutional pattern of core town ’func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ory and evide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6):79-83.]
[2] 程进,曾刚,方田红.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我国新城区产业升级的困境与出路——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46 - 50.
[3] 刘佳,滕骥,邵兴全.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为主线重塑镇域经济新格局——以成都市安德镇为例[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03):97-100.DOI:10.13903/j.cnki.cn51-1575/d.2013.03.009.
[4] 吕方剑.美丽城镇创建路径下的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实践[J].山西建筑,2023,49(02):53-56.DOI:10.13719/j.cnki.1009-6825.2023.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