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螺栓连接技术在钢结构中的应用
刘富超 王玮 范思齐
德才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101
摘要:高强螺栓连接在钢结构工程中具关键地位,因其承载力高、施工效率佳、装配便捷等优点而应用广泛,合理设计与严格施工可显著提升结构稳定性与耐久性,并降低后期维护成本。本文结合高强螺栓原理与实践,阐述螺栓预紧力控制、扭矩控制与检测及连接面处理等要点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工程质量与安全提升。
关键词:高强螺栓;钢结构;预紧力;扭矩控制;连接面处理
引言
钢结构因强度高、重量轻、可工业化生产等优势而广泛应用,高强螺栓连接较传统焊接更具可拆卸性与装配便捷性,施工质量与安全尤为关键,随着工程规模与复杂度提升,高强螺栓连接的科学应用与质量控制备受关注。
1高强螺栓连接的基本原理
高强螺栓连接基于螺纹副间的摩擦与预紧原理,通过施加适当的轴向力,使螺栓与连接板件之间产生足够的压紧力和摩擦阻力,从而实现安全可靠的结构连接,通常高强螺栓材料选用优质合金钢,其抗拉强度及延伸率均需满足特定标准,以承受较大的拉力与剪力。高强螺栓连接方式大致可分为摩擦型与承压型:摩擦型连接主要依靠连接面间的摩擦力传递内力,需确保接触面具备一定的防滑系数;承压型连接则允许接触面产生轻微滑动,通过螺栓承受剪切力来实现结构整体受力,此外预紧力大小对高强螺栓连接至关重要,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连接性能及螺栓使用寿命。合理的螺栓布置与受力分析可有效避免应力集中,同时需考虑螺栓间距、边距及板件厚度等参数,以保证整体刚度与稳固性。高强螺栓连接的优点在于装配效率高、质量易控制,并可减少焊接变形及现场火灾隐患。然而,其适用性仍受限于构件类型与环境条件,如需综合考虑经济性、可操作性及结构耐久性等因素。随着钢结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高强螺栓连接在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及工业厂房中日益普及,并与其他连接方式协同发挥作用。
2高强螺栓连接技术在钢结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要点
2.1螺栓预紧力控制
在高强螺栓连接施工中,预紧力是保证连接性能与安全性的重要参数,适宜的预紧力能够使螺栓与连接件间形成足够的摩擦阻力,预防松动及疲劳破坏。然而,预紧力过大则可能造成螺栓材料超限受力,导致螺栓断裂或连接板件局部损伤;预紧力不足则会降低连接刚度,出现松动或滑移现象,严重时还会影响结构整体安全,为实现科学的预紧力控制,必须从螺栓规格、力矩系数、施工环境及操作流程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首先,应根据设计图纸与相关规范,选定符合要求的高强螺栓型号与等级,并明确其标准预紧力值。然后,通过计算或试验确定力矩系数与拧紧顺序,以确保施加的预紧力分布均匀。施工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环境温度、湿度及作业条件,适当修正预紧力值,并严格遵守分阶段、多次拧紧的原则,以避免一次性拧紧造成局部过载或不均匀。对于大型或重要结构可采用张拉器或液压拉伸设备实现更加精准的预紧力控制,同时可利用测力计或超声波检测手段对预紧力进行实时监测与反馈。当出现螺栓批量不合格、连接面涂层异常或施工误差较大等情况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比如更换螺栓、修整连接面或重新进行预紧操作。值得注意的是,预紧力的长期保持也需引起关注。实际工程中,螺栓在交变载荷、环境温度变化或锈蚀等作用下,预紧力可能逐渐衰减,影响连接可靠性,因此需结合定期巡检与维护计划,对关键部位的螺栓进行复测与补紧,确保结构性能的持续达标。
2.2扭矩控制与检测方法
扭矩控制是高强螺栓施工的重要环节,通过向拧紧工具施加恰当扭矩使螺栓获得设计要求的预紧力,进而确保连接可靠与整体耐久。由于螺栓规格、接触面摩擦系数及施工环境状况存在差异,实际扭矩与预紧力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必须结合科学有效的检测手段对施工质量加以评估。常见的扭矩控制方式包括力矩扳手法、转角法和扭剪型螺栓法:前者操作简便,但对摩擦系数依赖性较强;转角法通过在初拧后施加特定角度扭转,预紧力精度相对较高;扭剪型螺栓则基于端部控制段在拧紧至特定扭矩后自动断裂,便于在大批量施工中快速获得较稳定的预紧力。无论采用何种扭矩控制方法,均应对工具进行定期校验,并在温度、湿度较为稳定的环境下进行扭矩测试,以减小外界因素的干扰。对于关键部位或受力较集中的连接节点,可采用抽检与全检相结合的方式,适时借助超声波或应变计等先进技术手段来准确测量螺栓伸长量与真实轴向力。超声波检测主要依据声波传播时间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变化,应变计法则通过在螺栓或构件表面粘贴应变片,测量实际变形量来推算预紧力。与此同时,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设计要求与相关施工规范,在拧紧顺序、步骤与次数上坚持分步、对称与均匀原则,避免局部受力过大或连接面变形。若在施工中发现扭矩值异常偏高或明显不足,应立即暂停操作,检查螺栓孔位置、螺纹磨损程度及工具精度等因素以排除隐患,必要时可通过修整螺栓孔、更换螺栓或重新校验工具后再度施工。通过科学的扭矩控制与可靠的检测评估,能够有效提升高强螺栓连接质量,减少松动、滑移乃至断裂风险,从而为钢结构工程安全与耐久性提供坚实保障。
2.3连接面处理要求
在高强螺栓连接中,连接面处理直接影响摩擦系数与接触质量,对连接效果和结构安全至关重要。若连接面处理不当,易出现螺栓松动、滑移或连接强度不足等问题。通常,连接面应具备足够的平整度及粗糙度,并去除油污、锈蚀、氧化皮与涂层缺陷,以确保高强螺栓的预紧力得以充分发挥。根据设计与规范要求,不同连接类型对表面粗糙度或防滑系数的规定各异,例如摩擦型连接常要求喷砂或抛丸处理并控制表面锚纹深度,承压型连接则可采用适度打磨或除锈工艺,为避免重复污染,连接面处理后的板件应分区堆放或立即进行装配,且在运输、吊装及定位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灰尘、油渍或水分再次附着。若作业现场湿度较大或雨季施工,应尽量缩短处理与安装之间的时间间隔,并可选用适当的临时防护涂层。对易受腐蚀环境的连接面,可考虑涂覆薄层防锈底漆,但需确保与高强螺栓安装要求相匹配,不得显著降低接触面的防滑系数。连接面若存在不平整或局部变形,可通过机械加工修整,使板件贴合严密,减少拧紧后产生的应力集中。对于大板厚或多层叠合的连接面,应关注层间错位及夹层杂质清理,以免形成隐患。在工艺管理方面,应明确责任分工并制定检测标准,如通过触摸或专用仪器测试表面粗糙度,检查锚纹深度或利用划格法确认涂层结合力。在正式螺栓安装前,对处理完成的板件进行目视和随机抽样检验,发现油污、锈蚀或缺陷时需及时补救或重新处理。连接面处理质量的稳定性还取决于施工人员的技能及现场管理水平,应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与交底,确保各环节操作规范统一。后续安装过程中如出现螺栓无法达到标准预紧力或连接面滑移量异常,应重点排查表面清洁度及粗糙度是否达标,若存在问题则需重新处理或更换板件。
结束语
高强螺栓连接技术在钢结构施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唯有结合系统的理论依据与严格的质量管控,才能确保结构在复杂工况下安全稳定运行。通过不断优化施工工艺、提高检测水平并加强后续维护,高强螺栓连接必将在更广阔领域为钢结构工程贡献力量。未来,随着智能化施工与新型材料的应用,高强螺栓连接将在可靠性、耐久性与经济性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何金峰.T型连接高强螺栓受拉承载力设计方法及可靠性研究[D].广州大学,2024.DOI:10.27040/d.cnki.ggzdu.2024.000710.
[2]张德,董辉.高强螺栓快速连接技术在静载试验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24,50(09):69-71+79.DOI:10.13719/j.cnki.1009-6825.2024.09.018.
[3]王景楠.腐蚀后高强螺栓剩余夹紧力评估方法研究[D].山东交通学院,2023.DOI:10.27864/d.cnki.gsjtd.2023.0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