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作者

郭英楠

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00

摘要:本研究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通过分析思政教学的现状与需求,探讨人工智能在思政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精准化等方面的潜在价值。阐述了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提高思政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为推动思政教学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政教学;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引言

思政教学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与技术的飞速进步,传统思政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内容更新滞后于时代需求,难以及时融入社会热点与前沿议题;教学方法以单向传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个性化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多依赖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与价值观念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兴起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其强大的数据分析、智能交互与个性化定制能力,可助力思政教学实现内容的时代化、方法的多元化及评价的科学化。深入探索人工智能与思政教学的融合路径,对提升教学效果、培养新时代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二、思政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2.1 教学内容

1. 思政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部分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难以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和国际形势紧密结合。在讲述当代经济发展时,未能及时纳入新兴的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概念和现象,导致学生在理解思政理论与现实的联系时存在困难。

2. 传统文字叙述为主的内容呈现方式,难以满足当代学生对多媒体和互动式学习的需求,缺乏吸引力,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影响教学效果。

2.2 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以单向灌输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参与的机会。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缺乏个性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量较多,教师难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和知识基础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部分学生又觉得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2.3 教学评价

1. 教学评价指标单一。目前的思政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2. 评价体系存在明显滞后,通常仅在学期末实施,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与纠正。师生难以获得即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困惑得不到快速解决,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无法适时调整,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人工智能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潜力

3.1 内容创新方面

1. 利用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人工智能可以收集和分析海量的社会热点、时政新闻、学术研究成果等数据,为思政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丰富的素材。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教师可以将与思政教学相关的话题及时引入课堂,如社会公平正义在网络舆论中的体现等,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2. 借助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创作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可以生成生动有趣的思政故事、案例等。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编写的具有情节性的思政小故事,能够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思政理论。

3.2 教学方法优化方面

1. 人工智能支持的个性化学习。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掌握情况等数据,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对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系统可以推荐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如动画讲解视频、相关的拓展阅读等。

2. 智能教学助手的应用。智能教学助手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智能教学助手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促进课堂讨论的深入进行。

3.3 教学评价精准化方面

1. 多元化评价指标的构建。人工智能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在线学习时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多方面的数据,构建更加全面、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学生在在线思政课程平台上的学习轨迹,评估学生的学习投入度。

2. 实时评价与反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实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思政实践教学中,通过智能传感器收集学生的行为数据,分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价。

四、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4.1 技术与师资队伍建设

1. 加强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训。教师是思政教学的主导者,只有教师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才能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中。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人工智能技术培训课程,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基础知识,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思政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2. 引进和培养人工智能技术人才。高校可以引进具有人工智能专业背景的人才,参与思政教学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鼓励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思政教学项目,培养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熟悉思政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4.2 教学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

1. 整合思政教学资源。将传统的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与人工智能生成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立思政教学资源库,将人工智能创作的思政故事、案例与传统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方便教师在教学中使用。

2. 构建智能化思政教学平台。平台应具备教学内容推送、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师生互动等功能。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推送个性化的思政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互动交流。

4.3 政策与制度保障

1.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人工智能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教育部门可以出台政策,对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学的学校和教师给予支持和奖励,如科研项目资助、教学成果奖励等。

2. 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数据安全和学生隐私。在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学生的学习数据,必须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的隐私不被侵犯。

五、结论

人工智能为思政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不仅助力教学内容创新、方法优化与评价精准化,还有效破解传统教学中资源单一、互动不足及反馈滞后等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升级需与师资培养同步推进,强化教师对AI工具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应加快教学资源整合,构建智能化平台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和数据驱动决策。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不可或缺,需明确数据安全标准,保护学生隐私。唯有统筹技术、人才、资源与制度建设,方能推动AI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袁玥.人工智能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J].大武汉,2024(21):129-130.

[2]梁庆婷,王倩,吕婷婷.数字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样态与推进路径[J].煤炭高等教育,2024,42(4):44-52.

[3]刘甜田.数字信息技术赋能下成人高校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6):130-132.

[4]张晓丽.智能思政的创新密码: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22):151-155.

[5]吕春杨,马元斌.以人工智能建构高校思政课智慧教育的核心意蕴与实践路向[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7(4):117-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中国民航大学专项“新时代背景下合作共赢理念的若干重要关联及问题研究”(项目编号:312202109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英楠(1992-),女,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