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王会平

河北省巨鹿县王虎镇小学 055250

摘要:本文聚焦于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深入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文章分析了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创设情境、多元诵读、深入解读、拓展延伸等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词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知识,还能在培养思维能力、提升审美情趣、传承文化基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导向,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古诗词与核心素养的紧密关系

小学古诗词与核心素养有着紧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用词精准,句式独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中的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诗词的语言特色,如押韵、对仗等,能够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所见》中“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个“振”字生动地表现出牧童歌声的嘹亮,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精妙,学会运用恰当的字词描绘场景。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古诗词意境深远,理解诗词需要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活动。从诗句表面文字挖掘深层含义,体会诗人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如学习《静夜思》,学生通过想象诗人在异乡深夜独自仰望明月的画面,思考诗人为何“低头思故乡”,从而锻炼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意境美。诵读古诗词,感受平仄、押韵带来的音乐美感;品味诗词描绘的画面,领略自然美、生活美;体会诗人情感表达的真挚美,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学生在理解诗词美的基础上,通过改写、续写、绘画等方式进行创造,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等文化元素。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元日》描绘了春节热闹喜庆的场景,让学生了解古代春节的习俗,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目标单一。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过于注重字词解释、诗句背诵和考试要点,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教学目标局限于知识传授,未能充分挖掘古诗词在思维、审美和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价值。

2.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体验。单一的串讲模式使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难以有效提升核心素养。如在讲解诗词时,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死记硬背,无法真正理解诗词内涵和美感。

3.教学资源利用不足。仅依赖教材,对课外古诗词资源、多媒体资源、生活资源等利用不够。没有充分拓展教学内容,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限制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古诗词学习情境。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教师播放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视频,配上激昂的古典音乐,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激发其对诗词的学习兴趣。有时,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导入古诗词。如在学习《咏柳》时,我让学生观察校园或路边的柳树,说说柳树的样子,再引入诗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词描绘的内容,拉近诗词与生活的距离。

2.多元诵读,体会诗词韵律。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进行富有感情的范读,展示诗词的节奏、韵律和情感。通过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美感,掌握诵读技巧,如停顿、重音、语调等。对于叙事性较强的古诗词,教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诵读。如《司马光》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司马光、群儿等角色,通过诵读展现人物特点和情感,增强诵读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此外,配乐诵读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与诗词意境相符的音乐进行配乐诵读。如诵读《枫桥夜泊》,配上悠扬、略带哀愁的古筝曲,营造出静谧、忧伤的氛围,让学生在音乐烘托下更好地体会诗词情感和韵律。

3.深入解读,培养思维能力。古诗词解读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设计有层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学习《题西林壁》时,可提问“为什么诗人从不同角度看庐山会有不同的景象?”“这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词内涵,培养逻辑思维。教师也可以将同类型或同诗人的诗词进行对比分析。如对比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异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

4.拓展延伸,提升综合素养。拓展阅读是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教师可推荐与所学古诗词相关的课外诗词,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学习《出塞》后,我推荐王昌龄的其他边塞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文化内涵。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也是拓展延伸的重要形式。如,开展诗词绘画、诗词手抄报、诗词朗诵比赛、诗词故事表演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诗词进行创造性转化,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和综合素养。

总之,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以提升核心素养为导向,采用创设情境、多元诵读、深入解读、拓展延伸等有效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古诗词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