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格尔尼卡》内容与形式分析
王梦真
西北师法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摘要:《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是西班牙从佛朗哥的独裁统治向民主过渡的标志,其重要意义远远超出了毕加索自身对图像的表达。《格尔尼卡》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在二战期间,描绘了1937年德国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小镇的惨状,取材均为真实的历史事件。毕加索作为一位爱国主义画家,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将爱憎之情表现在作品中。毕加索在作品中将情感客观化,把真实的形象扭曲变形,表现战争的残暴和人民面对死亡时的恐慌。本文主要基于画作的内容与象征符号、作品的形式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毕加索 格尔尼卡 象征符号 内容形式
一、《格尔尼卡》的内容与象征符号
(一)作品内容
1937年4月26日,在德国法西斯分子与佛朗哥的合作下,对西班牙著名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了炮火轰炸,这座古老的西班牙小镇几乎全部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这场战争成为创作《格尔尼卡》的焦点事件,毕加索对法西斯的不满勇敢的表露在作品中。
从左依次往右看,首先是哭泣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孩子和母亲在传统的文化中代表的是一种被庇护者的身份。母亲仰头正对着的是公牛的形象,它的形象被描绘为凶猛和具有侵略性,公牛冷漠的形象与母亲绝望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断臂倒地的战士躺在血泊之中,他的表情充满了痛苦和难受,手中紧紧握着一把断掉的剑,凸显了他的英勇和决心。旁边的鲜花则是代表着希望,是对战士的祭奠,也是对未来和平的期望。画面的中心位置是一只马的形象,画面中的马张开大嘴,伸长脖子,朝天作最后的哀鸣,这个形象传达了马所承受的痛苦和无奈。再次往右行进,是三位不同姿势的人物形象,画中最右边的一位妇女在惊恐中伸直双手从屋顶上掉了下来,紧挨着她旁边的另一位妇女拖着受伤的腿努力冲向画面中央,展现了战争来临之时四处逃窜的妇女形象。画面中部上方从房顶上伸出了一只手,手中紧紧握着一盏灯,这展灯刚好照耀着这个血风暴雨的场面。
(二)作品的象征符号
画面悲剧性氛围的表达离不开公牛和受伤的马的形象,马和牛是西方艺术家在画作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牛和马具有多重象征意义。斗牛作为西班牙的国粹,更像是人类残酷的较量。艺术史学家雷切尔·施尼泽在文章《一个隐喻的问题》中提到毕加索本人承认过公牛象征黑暗力量。在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品当中,公牛的神情呆滞冷漠,与画面中的其它形象格格不入,怀中抱着孩子的妇女、躺在地上的战士、努力逃跑的妇女,都往公牛的方向看去,似乎都把矛头对准了表情冷漠的公牛,种种迹象都暗示着公牛象征着法西斯战争的残暴。
在西班牙传统文化中,马代表普通的大众人民,象征着西班牙人民的正义精神。在美术作品中马是伴随着牛常常出现的动物,马与公牛在这里作为一种对立的元素出现,一个代表正面形象,一个代表反面形象。毕加索创作的草图中便蕴含着马的象征意义,创作中后期的草稿中,一张草稿中同时出现了马和哭泣的女人,马的头颈与脖颈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个姿势是活着的马不可能做出来的,所以这一姿势强化了马死去的状态,另外通过马的神情可看出马在死去时无比的痛苦,这张手稿表明了它们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即代表着受到压迫和痛苦的无辜人民。最终的成稿《格尔尼卡》中,毕加索将嘶吼的马放在画面的中心,从表情上看得出马似乎十分痛苦,不断地挣脱死亡的束缚,马心理的痛苦与人民的心理痛苦相符合,以此来象征人民的痛苦。
二、《格尔尼卡》的形式分析
(一)作品中的线条
在绘画作品中,线条是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线条可以展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体现画面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传达创作者在创作时起起伏伏的心情。王建琪主编的《黑白意象:毕加索版画》当中曾谈到:“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毕加索的一种不凡表达工具一线条。毕加索的线条,是他的‘图像日记’。对毕加索而言,线条是一切事物之始。尝试理解他的线条,等于尝试阅读其作品的整个历史与表达方式。” 毕加索在这个看似杂乱无章的世界里汇集了各种长线与短线,短线将画面中的各种形体打乱,长线又将不同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使画面看似杂乱却又具有统一性。画面最中心从下到上是一个正三角形,各种支离破碎的形象容纳在这个三角形里,三角形的边缘线也是人物和动物的边缘线,三角形下面的两个角分别是战士伸出的手和一个女人的脚,而上方右边那只手里握着的灯确定为这个破碎三角形的顶点。这个三角形里面的形象全部被分解掉,各种线条又相互穿插使他们紧密联系,直线和折线也表明了毕加索起起伏伏的心情,增强了画面的紧张感和动态感。同时,毕加索还运用了几何线进行画面分割,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剪贴画的效果,这种手法使得画面更加支离破碎。
(二)作品中的色彩
毕加索转变了以往的用色方式,改用最基础的黑、白、灰去主导画面。黑色在视觉艺术中,往往承载着多种象征意义。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是这样描述黑色:“黑色在心灵深处叩响,像没有任何可能的虚无,像太阳熄灭后死寂的空虚,像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永久的沉默。”黑色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多样的,既可以是庄重、神秘的,也可以是压抑、沉重的。在《格尔尼卡》作品当中,黑色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压抑、恐怖、恶毒、悲伤的心理感受,这种颜色的使用会让人感觉到情绪低落,甚至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而白色在这里更多的蕴含着死亡的味道,以及艺术家站在作品背后对死去人民的祷告和悼念,这种颜色在画面中的出现,如同为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哀伤的面纱。因此在作品中给出了两个极端的心理状态。而灰色的运用中和了一下这种极端的感受,灰色是低饱和度的颜色,给人一种相对稳定的感觉,毕加索对三种色彩的巧妙运用,也显示了他的高超技巧和巧妙构思。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战争的硝烟味,揭示了民众受伤扭曲的心灵,折射出毕加索对战争苦难的痛心。
结语
壁画《格尔尼卡》通过内容的真实性、形式上的丰富性去表达创作者与观众的审美感情,毕加索创作的《格尔尼卡》在反对战争、争取和平方面具有着重要意义。这幅史诗级的绘画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线条与色彩、象征符号等方面都体现了毕加索精巧的构思,毕加索作为一位强大的爱国勇士,借助画笔来揭露法西斯惨无人道的暴行。毕加索通过作品一再向我们强调,绘画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只有真情实感才能够打动观众,引起共鸣。
参考文献:
[1]程阳阳:《毕加索与<格尔尼卡>》[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
[3]Rachel,Wischnitzer.“Picasso’s Guernica-A Matter of Metaphor.”[M]LRSA s.c,1985:153.
[4]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编:《黑白意象:毕加索版画》[M],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5]〔美〕斯蒂芬·朗斯特:《巴黎画圣》[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3年版,第497页。
[6]刘继潮,刘源:《接受与创造—美术欣赏问答》[M],1998年版,第23页。
[7]〔苏〕梅拉赫:《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263页。
[8]马才飞:《平面设计中的黑色与白色》[J],《艺术教育》2007年第2期,第103页。
作者简介
王梦真(1998.11),女,汉族,籍贯:山东潍坊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2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史论,研究方向:画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