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田径运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许伟
广安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638000
一、高中田径运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田径运动的全面性特点
田径运动由走、跑、跳、投等基本人体活动构成,是最自然、最基础的体育运动形式。这种基础性决定了田径运动具有全面发展的独特优势。跑类项目主要发展速度、耐力素质;跳跃项目侧重爆发力、协调性;投掷项目则增强力量、灵敏素质。不同类型的田径项目从不同角度促进身体机能发展,共同构成完整的体能训练体系。同时,田径运动的可调节性使其能够适应不同体质学生的需求,通过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实现个性化发展。这种全面性和适应性使田径运动成为提高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理想载体,为其他体育项目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身心发展的互动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身心发展的统一性,田径运动为学生提供了身心协同发展的实践平台。在身体层面,田径训练能有效增强心肺功能,改善神经系统灵活性,促进骨骼肌肉发育。这些生理变化又为心理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研究表明,规律的运动能促进大脑神经递质分泌,改善情绪状态,提高认知能力。在心理层面,田径运动中的目标设定、挫折应对、自我挑战等过程,直接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心理韧性。
二、高中田径运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多维作用
(一)增强体质健康的基石作用
田径运动对高中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在生理机能方面,中长跑等项目能显著提高心肺耐力,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短跑、跳跃等练习有助于发展速度素质和爆发力;投掷类项目则主要促进力量增长和协调性提高。这些身体能力的提升不仅直接改善了学生的健康水平,还为其他体育项目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田径运动培养的锻炼习惯和健康意识具有持久影响,能帮助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生活方式。在当前高中生体质下降问题突出的背景下,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是改善学生体质状况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锤炼心理品质的熔炉效应
田径运动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独特优势。耐力项目如长跑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短跑、跳高等速度力量项目有助于形成果断勇敢的性格;技术性较强的项目如跨栏、铅球则能提高专注力和心理稳定性。面对比赛压力和成绩波动,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应对挫折;通过设定和实现阶段性目标,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田径运动特有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挑战精神,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自我超越意识。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对运动表现有益,更能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帮助学生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当前高中田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偏离素质教育导向
当前高中田径教学存在明显的竞技化倾向,过分强调运动成绩和技术标准,忽视了综合素质培养的根本目标。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少数有天赋的学生身上,追求比赛名次和运动等级,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基本需求。这种精英化的教学导向导致田径运动沦为少数人的竞技舞台,而非全体学生的教育平台。教学目标的偏离还表现在过度重视短期效果,如体质测试达标率,而忽视了长期的行为习惯养成和健康意识培养。这种功利化的教学取向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削弱了田径运动应有的教育价值,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高中田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单一化、模式化的问题。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三段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教学过程机械呆板,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技术训练过分强调标准化,忽视个体差异和创造性表达;体能训练方法陈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学组织以集体统一练习为主,很少采用分层教学、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田径运动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此外,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手段在田径教学中的应用不足,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低,进一步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优化高中田径教学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策略
(一)重构教学目标体系
重构田径教学目标体系是发挥其育人功能的前提。应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具体目标设置要兼顾三个维度:在体能素质方面,注重基础运动能力发展和健康行为养成;在心理品质方面,强化意志力培养和情绪调节能力;在社会适应方面,侧重团队精神塑造和规则意识建立。目标体系要体现差异性,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分层目标;要突出过程性,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要强调迁移性,注重将运动场上学到的品质和能力迁移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维、分层的目标设计,引导田径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田径教学效果的关键。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游戏化教学将技术练习融入游戏,增加趣味性;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互助培养团队精神;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利用视频分析改进技术动作,通过心率监测科学调控运动负荷。教学组织要灵活多样,根据项目特点和学生水平,采用分层教学、分组轮换等形式。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使田径教学既科学有效又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高中田径运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增强体质健康、锤炼心理品质、促进社会适应,田径运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教育平台。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充分发挥田径运动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中的独特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田径运动的教育价值远不止于赛场上的成绩,更在于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丽坤. 高中田径教学的现状、问题与改革实践[J]. 田径, 2025, (06):72-73.
[2]王皓. 高中体育田径的优秀教学策略分析[J]. 田径, 2020, (09):73-75.
[3]张方帅. 高中田径课趣味性教学的实验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