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推行苹果树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和科学优化管理的运用探究

作者

史晓艳

洛川县老庙镇农业农村服务站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 727400

摘要:苹果产业作为我国北方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经历着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传统的高大树冠栽培模式在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面临着人工成本攀升、机械化作业困难等现实挑战。近年来,以"小树冠、高密度"为特征的矮化密植技术逐渐进入果农视野,这种源自欧洲却在中国土地上焕发新生的栽培体系,正在重塑苹果种植的传统认知。但受制于砧穗组合筛选不当、配套技术滞后等问题,技术落地过程中频现"水土不服"现象,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矮化密植技术体系,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产业命题。

关键词: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优化;产量提升;营养调控;省力化栽培

我国苹果栽培面积长期位居世界首位,但单位面积产值仅相当于荷兰等国的60%。传统乔化栽培形成的"大树冠、低密度"模式,导致果园通风透光差、病虫害防治困难,特别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传统的精细修剪、人工授粉等环节愈发难以为继。2018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苹果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矮化密植果园占比需提升至30%以上。这种栽培变革不仅能将树体高度控制在2.5米以内,更可通过根系限制技术实现早果丰产。然而,品种砧木适配性差、支架系统建设标准模糊等问题,仍制约着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亟需建立全产业链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苹果树矮化密植栽培技术推行的策略

(一)区域化砧木筛选与适应性培育体系构建

苹果矮化密植技术的核心在于砧木与接穗的协同适应。针对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显著的特点,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划为基础的砧木评价体系。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域,重点筛选具有深根系特征的M系砧木,其抗旱性能可有效应对年降水不足500毫米的立地条件;渤海湾湿润产区则需侧重T337等耐涝砧木的引进驯化,通过嫁接愈合组织培养技术增强砧穗结合部的抗逆能力。田间试验站应系统监测不同砧穗组合的年轮生长节律,特别是砧木对接穗萌芽期、花芽分化期的调控效应[1]。

(二)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的梯度化实施

矮化密植技术的落地需要分阶段操作指南支撑。定植阶段明确株行距参数动态调整机制,针对不同目标树形设定1.2-1.8米的梯度化行距标准,配套研发可调节式开沟机械。树体培养期推行"三剪三控"管理法:休眠期实施短截促发新枝,生长期通过扭梢控制旺长,采果后回缩更新结果枝组。光效调控环节开发智能疏除设备,运用光谱分析技术识别无效遮阴枝,构建树冠透光率与叶幕层厚度的动态平衡模型。

(三)配套支撑设施的模块化建设方案

矮化密植果园的稳定性依赖支撑系统科学配置。支架搭建需遵循力学传导规律,采用热浸镀锌钢管与预应力钢丝组合结构,立柱埋深不少于80厘米,地面以上部分配置可调节高度的固定卡扣。防风系统设计需结合地形特征,间隔30米设置网状防风障,迎风面种植紫穗槐等灌木形成生物屏障。作业道规划引入人机工程学原理,主道宽度保持3米满足小型机械回转,支路按1.5米标准铺设砾石层防止雨季塌陷。针对丘陵山地果园研发轨道运输系统,通过齿轮传动装置实现30°坡度的果实输送。

(四)技术落地保障机制的协同化运作

技术推广效能取决于多方协同机制的完善程度。建立"科研单位+地方农技站+专业合作社"的三级联动体系,科研团队负责技术参数本地化改造,农技站承担区域性验证试验,合作社组织标准化示范操作。知识传播渠道实施差异化策略:对年轻果农开发移动端交互式学习平台,内置VR模拟修剪系统;针对传统种植户制作方言版动画教程,重点演示高接换头等关键操作步骤。政策支持层面推动农机购置补贴目录更新,将矮化园专用修剪车、枝条粉碎机等设备纳入省级财政补贴范围。

二、苹果树矮化密植栽培科学优化管理策略

(一)土壤微环境动态调控技术体系

矮化密植果园根系分布浅层化特征要求建立精细化的土壤管理制度。实施深松耕作配合秸秆覆盖的复合措施,在秋季采果后采用45厘米深松犁打破犁底层,春季萌芽前铺设8-10厘米厚碎秸秆层,通过微生物活动调节土壤碳氮比。有机质提升采取蚯蚓养殖与堆肥联用模式,每公顷投放30万条赤子爱胜蚓,配合羊粪与果树枝条堆沤形成的腐殖质,使耕作层有机质年增量维持在0.3%以上。针对酸化严重的渤海湾果园,开发硅钙镁复合调理剂,根据土壤检测数据实施分区分片改良,将pH值调控范围严格限定在6.2-6.8区间。水分管理模块集成张力计监测与滴灌联动系统,在40厘米根系密集层布设传感器网络,当土壤水势低于-35千帕时自动启动精准补水程序。雨季防涝环节在行间开挖宽30厘米、深40厘米的导流暗沟,表面覆盖透水无纺布防止泥沙淤塞,确保根系呼吸环境稳定。

(二)树体生理调控的周年管理方案

基于矮化果树物候特征的动态管理需构建精准作业日历。萌芽期实施氨基酸与微量元素复合喷施,重点补充锌、硼元素以促进花芽形态分化。新梢生长期运用化学调控手段,在枝长15厘米时叶面喷施200ppm多效唑溶液,抑制顶端优势的同时促进侧芽萌发。花期管理采用壁蜂授粉与人工干预结合模式,每亩配置800头角额壁蜂,辅助使用电动授粉器对树冠内膛花朵进行点补。果实膨大期推行源库关系平衡技术,通过疏除梢端3片幼叶增强光合产物向果实的输送效率,同步实施果台副梢摘心控制营养竞争。秋季落叶前两周叶面喷施5%尿素溶液延缓叶片衰老,结合主干涂抹ABA生长调节剂促进养分回流。

(三)水肥协同供给的智能决策模型

构建基于物联网的肥水需求响应系统需要硬件与算法的深度耦合。在树冠投影范围内按九宫格布局安装土壤EC传感器,实时监测氮磷钾离子浓度动态变化。叶绿素荧光监测仪固定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主枝,每两小时采集叶片光化学效率数据。数据处理中心采用模糊控制算法,综合土壤墒情、叶片营养状态及气象预报信息,生成个性化施肥处方。水肥一体化设备配置三通道母液罐,能够根据决策指令自动调配N-P₂O₅-K₂O比例为18-6-24的高钾型或15-15-15平衡型肥液。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区研发保水缓释装置,将聚丙烯酰胺与水溶性肥按1:3比例制成凝胶颗粒,在定植穴底部铺设10厘米厚缓释层[2]。

(四)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生态联动机制

建立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防控体系需要重构果园生态位。行间种植二月兰与苜蓿的复合绿肥系统,为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提供越冬寄主和蜜源植物。树冠层悬挂人工巢箱吸引大山雀等益鸟栖息,每公顷设置6-8个巢箱形成生物防控网格。物理防治模块配置太阳能频振式诱虫灯与信息素诱捕器组合装置,灯管波长设定在365nm以增强鳞翅目害虫诱杀效率,配套使用梨小食心虫性诱芯实现定向清除。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物联网、生物调控等技术的持续渗透,矮化密植栽培有望从单点技术突破转向系统化解决方案输出,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基层推广需重点关注技术集成的简易性与经济性平衡,通过可视化操作指南、模块化装备包等载体,降低技术采纳门槛,最终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中国式矮化密植栽培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包育祥. 探究苹果树矮化密植栽培管理的技术要点 [J]. 种子科技, 2021, 39 (16): 70-71.

[2]孙常萍. 苹果树矮化密植栽培管理关键技术 [J]. 乡村科技, 2020, 11 (26): 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