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精气神 接力前行中医人
邵慧琴
淳安县中医院 浙江杭州 311700
摘要:本文研究淳安县中医院30年发展史,探讨中医药文化传承中“精气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分析医院在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揭示精神传承与事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新时代中医人应如何以“医心仁术,崇古纳新”为指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医疗的深度融合,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一、精神传承:中医药发展的核心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理念和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在民族复兴的历程中,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继承,也是精神的延续。
(一)精神谱系的构建与凝练
淳安县中医院30年发展历程,铸就其独特的内在精神:
1. 实干担当的创业精神:自1991年建院之初的42名职工、3.8亩地,至2023年发展成为拥有600名职工、具备三级乙等资质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年均服务患者近40万人次,彰显了“敢为人先、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
2. 为民造福的赤子情怀:连续12年获评“群众满意单位”,是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龙头单位、全国敬老文明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平安示范医院、浙江省健康促进医院、浙江省社会化拥军成绩突出单位、浙江省老年友善医院,是当前县内唯一的全国文明单位规划培育单位。通过智慧医疗建设,实现了县域就诊率高达91%,在家门口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 守正创新的时代品格:建立名中医工作室、构筑中医药展示馆和新安国医馆,结合传统膏方、冬病夏治、中医适宜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形成“淳安康养”特色模式,入选浙江省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优秀推广基地建设单位,阐释了“崇古纳新”的内涵。
(二)精神传承的实践路径
医院构建“三位一体”的传承体系,强化文化认同:
1.制度保障:对标三甲标准、管理一体化的要求,调整各类委员会和领导小组48个,梳理手术目录474项。制定完善党建管理、纪检内审、医疗管理等20个领域的党委会议事、防统方管理、三级查房等492项制度,设定钉钉审批流程153项,确保工作落实和流程监管双闭环。
2. 载体创新:围绕“引育留用”全链条,多方面努力打造医疗人才高地。首先,拓宽引才渠道,组织专项招聘,吸引500余份医学毕业生简历;在皖进行高层次人才洽谈,引进35名医学人才(包括5名中医专才和26名硕士),并柔性引进19名省市专家。其次,系统化培养人才,建立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落地省级和市级名医工作室;派遣147名业务骨干到沪杭三甲医院研修,重点培养紧缺人才;实施省级中医传承项目7个、市级跟师计划5个。同时,创新“师徒结对”机制,培养87名青年骨干,形成有序衔接的学科传承体系。
3.价值引领: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进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推动“六化”建设,包括组织设置合理化、政治学习常态化等,强化一线科室和重点项目的党组织建设。融入杭州市中医院“六和”文化,打造具有中医特色的党建品牌,实施“五个服务”和“五项文化”,构建“五大工程”,以“红心向党 承扬岐黄”党建品牌和清廉医院建设为目标。通过创建“党员示范岗”和“青年文明号”,将精神传承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服务创新:新时代中医人的使命担当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引下,医院以“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为原则,实现服务能力跨越式发展。
(一)诊疗技术创新
学科建设:以学科强院、技术兴院为战略目标,实施“4+12+N”学科技术提能行动,升级改造急诊、心内、外科及DSA介入技术等4项重点业务,分层分类一体推进设备更新、人才培养、亚专科建设、科研继教等12项行动计划。1个省级龙头学科(消化病科)完成验收,3个省级、12个市级、5个县级重点学(专)科得到巩固提升。
智慧医疗:医院持续加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建成了县域首家模块化机房,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杭州市中医院总院实现一体化平台,诊疗数据互联互通;推进电子病历五级和互联互通四级甲等评审创建工作。创新搭建区域药事管理平台,做法成效列入2024年杭州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改革示范案例。构建“互联网+中医药”服务平台,实现电子处方流转、远程诊疗覆盖全县23个乡镇。
科研突破:以杭州市中医院总院科研共享、技术下沉为依托,增强科研项目申报主动性,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全年科研立项41项(2023年15项),包括国家中管局1项(创纪录)、省中管局7项等。2025年新申报163项,其中省级以上56项。高质量筹办完成省级继教项目4个、市级14个。强化院校合作,与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西高等专科学校签订教学医院合作协议。
(二)服务模式转型
康养融合:通过医共体牵头医院实施“一院一策”,推动“人员、技术、设备”下沉,提升分院医疗与服务水平,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确保基层也能获得优质医疗资源。建设2个旗舰中医馆、8个基层中医阁,创建4个名医工作室,并在文昌、里商试点医养结合。安阳、石林、屏门三家分院通过优质服务复评,临岐、瑶山、文昌分院中草药收入超百万,12家村卫生室提供中草药服务,50家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
文化赋能:以“六和”文化为核心,发展中医“五行”品牌,加强中医药展示馆和新安国医馆建设,挖掘20多条中医药文化线索,收集100多件相关文献、史料和古物。实施中医药文化“五进”和泰隆“健康乡村”医疗救助,提供院内外便捷医疗服务,举办中医文化夜市和膏方节等义诊活动,服务群众达4.12万人次。
三、青年力量:传承创新的生力军
青年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未来。医院35岁以下青年占比45%,他们以“三个维度”践行使命:
(一)思想淬炼:筑牢信仰根基
通过“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教育,融入“抗疫精神”“工匠精神”于青年培养。新冠疫情期间,青年党员组建中医医疗队,研发中药预防方剂,达成“零感染、零死亡”目标。
(二)实践锻炼:提升专业能力
实施“青苗计划”,选派青年骨干进修;设立“青年创新基金”,支持“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智能化中医诊疗”等项目,3项成果获省市级奖项。
(三)作风锤炼:涵养奉献品格
“全国基层名中医”严有林、“浙江省名中医”方俊成、“杭州市劳动模范”於裕幸等先进典型涌现。他们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在门急诊室、病区、义诊现场展现“大医精诚”的真谛。
结论
淳安县中医院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医药事业的进步需要“精气神”的持续滋养。新时代中医人应立足“两个结合”,既坚守“医心仁术”的价值追求,又把握“崇古纳新”的创新方向,以青年力量为引擎,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N]. 人民日报,2020-10-26(001).
[2]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Z]. 2021.
[3] 浙江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Z].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