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工会服务创新

作者

张培

华电云南发电有限公司以礼河发电厂 云南曲靖 6542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基层工会工作面临多维度的变革需求,其组织形态与服务模式亟需突破传统路径依赖。通过政治引领与制度创新的双向驱动,构建兼具时代特征与行业特色的服务生态体系,已成为优化职工权益保障机制的核心命题。本文将系统论述党组织与工会组织协同机制的重构策略,从政治生态、服务模式和制度保障三个维度探讨服务创新的实现路径,为基层工会职能转型提供参照。

关键词:党建;基层工会;服务创新

引言:基层工会服务创新是治理能力的现代性突围,更是基层职工权益保障机制的制度重构前沿。在党建引领下,基层服务的改革实践需破解传统路径依赖,既要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战略意图解码为具体行动方案,又要构建政治逻辑与技术创新的共生,从而实现维护职工权益的现实需要,力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政治生态重构:党组织与工会的协同机制建设

在党建引领下,基层工会服务效能的释放须以政治建设为原点,立足政策资源支持、组织融合、思想引领的路径,为工会工作注入方向性指引。

第一,要建立“双向任职”制度,工会主席进入党组议事机构,实现决策层的信息互通与价值共振,从而打破传统科层制下的职能壁垒,使工会工作获得更充分的政策资源支持[1]。

第二,党建引领下的工会组织融合的机制重构需突破传统科层壁垒,建立立体化协同网络。例如,某市直属基层创新实施“双组长”负责制,由党委书记与工会主席共同领衔重点事项,在职工住房保障、职业健康管理等领域建立联合攻关小组。协同考核体系引入“双向否决权”设计,党建考核增设工会工作权重,工会评优挂钩党组织推荐意见,形成互为制约的评估生态,从而使工会服务有机嵌入党的群众工作体系。

第三,工会需力促思想引领的效能转化。基层工会可探索“理论共学+实践共创”模式,例如组织业务骨干将单位减税降费案例改编为党建叙事文本,从而将意识形态教育转化为具身体验,推动理论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2]。

二、服务模式革新:多维需求下的创新路径

职工需求识别机制的革新是工会服务精准化的前提。传统职工需求调研往往只依赖于问卷调研等模式,据此,工会可设计“三维需求雷达”系统:通过日常履职数据抓取捕捉职业发展瓶颈,借助非正式沟通渠道收集心理健康隐忧,结合家庭结构分析预判职工生活压力源,从而使工会的服务供给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

工会应在服务过程中融入智能技术,且智能技术的应用不应止步于功能迁移,而应创造新的交互维度。例如,沿海某开发区工会打造了“云上职工之家”,该系统建立了语义分析三层模型且拥有人工智能助手:表层解析职工咨询的显性诉求,中层识别对话中的情绪波动信号,深层关联历史服务数据生成需求预判。按照语义判别和职工主动提出诉求,自动触发法律援助、心理干预等流程,从而重构了组织与个体的连接方式[3]。

工会的思想引领若拘泥于说教式传播,必然会削弱职工对服务的接受度,因此工会需依赖符号系统的创造性转化,用文化传播提升服务质效。例如,某政法系统工会便建立了法治文化转化机制:组织职工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微电影剧本,创作《正义经纬》系列微电影,让职工在角色扮演中体悟职业伦理;开发法律条文解谜游戏,将法规学习嵌入娱乐场景;组建“法典之声”宪法主题合唱活动,将宪法精神谱写成交响乐章。三种载体形成互补结构,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使价值传导摆脱刻板印象,在情感共鸣中实现理念内化。

服务模块化架构是破解标准化与个性化矛盾的核心策略。工会需兼顾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在党建引领下,需建立“需求-政策”双维分析机制,将职工诉求调研与党的群众工作方针相衔接,指导服务模块顶层设计。例如,某省级工会党委牵头成立服务架构专班,依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分解出基础保障、成长支持、特殊关怀三类核心模块,确保每个单元嵌入“维护职工权益”与“巩固执政基础”双重价值导向。在模块组合规则制定环节,创新运用“党员代表听证会”制度,组织一线职工党员对服务包配置方案进行压力测试。针对新入职职工职业导航模块,整合党员导师结对机制,将业务技能传授与党性教育融合设计;孕产期关怀包则链接妇联系统的“巾帼党员服务站”,形成跨组织资源输送通道。

三、制度保障体系:长效机制构建的关键要素

工会服务需进行标准化建设,实现制度理性与政治属性的深度嵌合。工会党建工作需建立从政策到标准转化机制,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服务群众的要求具象化为可操作的规程条款。例如,某省级工会党委主导编制《基层工会服务规程》时,创新采用“党员提案制”,组织不同岗位职工党员提交岗位特性分析报告,据此划分行政辅助、技术研发等服务基准,确保标准制定既体现行业差异又符合“党员先锋岗”创建要求。同时,质量管控体系与党建责任制考核挂钩,建立“三色党性预警”机制:黄色警示触发支部书记约谈制度,橙色预警启动党委专项督查程序,红色警报纳入年度民主生活会整改清单。

同时,工会服务动态监督机制的生命力源于多维评价主体的协同介入。传统内部考评易陷入自我验证的闭环,必须构建内外联动的立体化评估网络。例如,某基层工会推行了“双线评估”模式:内部建立服务效能追踪台账,按月汇总职工投诉率与需求响应时效;外部聘请高校智库与专业机构开展盲评,侧重服务对象的心理认同度与价值获得感。该基层工会同步设立了“影子观察员”制度,随机抽取职工代表全程参与服务项目论证,形成决策层与执行端的制衡结构,以这种复合型监督体系打破单向度评价惯性,使服务改进获得持续动能。

专业化队伍培育需在党建引领下构建能力更新的生态系统。党组织主导设计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融合的课程架构,将党的创新理论拆解为模块化学习单元,嵌入危机干预、数字治理等实务培训框架。例如,某县级市基层党委建立“红色导师”制度,由党组班子成员结对指导工会干部,通过政策解读研讨会、舆情处置沙盘推演等场景化教学,实现党建理论与维权实务的深层耦合。实践淬炼环节依托党员先锋岗创设实训平台,分批选派工会干部进驻信访接待站担任“临时书记”,在劳资纠纷调解中实践“枫桥经验”,同步建立党建联席会对实训成效的动态评估机制。尤其在数字能力培育方面,开发“智慧工会”模拟操作系统,设置线上职工诉求收集等专项任务,要求参训者结合党章党规设计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从政治引领、实践验证到数字赋能的闭环链路,使工会干部既掌握劳动关系协调技术,更筑牢服务职工群众的政治站位,推动工会组织从福利供给机构向党的群众工作前沿阵地转型。

结语

在党建引领下,工会服务创新需指向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在未来,工会服务创新实践推进需突破三大难题:政策传导的衰减效应如何消解,需求识别的颗粒度怎样提升,制度迭代的敏捷性何处获取。解决路径在于构建双向校准系统——既将党的群众工作方针转化为可操作的维权方案,又将职工诉求反馈纳入政策调适流程,从而满足职工权益保障的真实诉求。

参考文献:

[1]张卫国.党建引领下的基层工会服务创新与实践[J].社会与公益,2024,(11):41-42.

[2]聂永琴.“三个着力”推进新时代国企工会工作[J].企业文明,2025,(03):94-95.

[3]邓书恒.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新时代基层工会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工会博览,2024,(28):31-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