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家国情怀”教育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作者

王加明

福建省漳平市第二中学 364400

摘要: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家国情怀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之间建立有效联系,并提出具体策略以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对当前教学实践的分析发现,在目标设定、过程实施及评价体系中存在对家国情怀重视不足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建议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注重家国情怀教育,结合时事解读家国情怀,并创新教学方法阐释家国情怀,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

关键词:家国情怀 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 文化认同 国家归属感

一、引言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仅体现在历史文献之中,更应成为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正处于人格塑造关键期的初中生而言,通过语文课程深入挖掘家国情怀内涵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更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鉴于此,探究如何将家国情怀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植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情感纽带,它连接着个人与家庭、家乡乃至整个国家之间的紧密关系。这种情感表现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敬仰,以及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家国情怀体现为公民意识与爱国精神的高度统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缺失

(一)教学目标中表述不明显

目前许多初中语文教材虽然涵盖大量反映家国情怀的作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于语言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例如,在讲解经典文学作品时,教师可能更多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而未能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在家国情怀方面的认知较为模糊,难以形成深刻理解。

(二)教学过程中阐释不清晰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家国情怀内涵及其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在讲授相关课文时不能做到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使得学生难以把握家国情怀的核心内容。此外,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也影响了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这种情况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影响到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评价中对家国情怀的反映不足

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展开,而对于学生是否具备家国情怀这一维度则考虑较少。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难以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削弱了家国情怀教育的实际成效。因此,有必要完善现有评价机制,增加关于家国情怀方面的考量指标,促使教师更加注重这方面内容的教学与指导。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在教学准备阶段注重家国情怀教育

在家国情怀教育的背景下,教师需在备课环节精心挑选富含家国情怀元素的教学素材,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精选课外阅读材料时,优先考虑那些能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或书籍,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时,教师可以将这首诗歌作为展示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材料。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光未然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赞颂以及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咆哮”则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斗志。通过这些分析,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还能理解到国家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道理。

此外,教师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每一堂课都能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在讲解《黄河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抗战时期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抗争精神。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何体现在现代生活中,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小故事,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结合时事解读家国情怀

利用当前社会热点事件作为教学资源,有助于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实际成效。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抗击自然灾害或抗击疫情中的英雄事迹,来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反映的家庭情感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联系。朱自清的《背影》描绘了父亲送儿子离别的场景,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庭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在这样的家庭情感中也能体现出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这种讨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亲情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

例如,在讲解《背影》时,教师可以引入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在特殊时期,许多人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和个人利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或新闻报道,然后进行专题讨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三)创新教学方法阐释家国情怀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扮演小说中的角色,体验孔乙己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带来的压力与困境。首先,教师可以详细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孔乙己》是鲁迅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批判之作。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酒店老板和其他顾客等角色,再现小说中的经典场景。通过这种情景模拟,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主动参与者,他们在模拟场景中体验不同的角色,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

角色扮演不仅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还促进了学生的同理心发展。例如,在扮演孔乙己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站在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体会他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与悲哀。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而反思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强调团队协作和集体智慧。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分工明确,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分析《孔乙己》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能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认识。

结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加强教学准备阶段的设计,结合时事热点深化理解,以及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阐释家国情怀,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积极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融“家国情怀”教育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孔德菊.学苑教育,2024(25)

[2] 以德育之根 固家国之情——初中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王淑虬.新智慧,2020(32)

[3]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刘青云.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