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

同毅平

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身份证号码:610581198806063410

引言

随着现代工业体系对生产效率、能源利用与运行安全的要求日益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工业运行的核心枢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挑战。传统基于固定规则与线性模型的控制方法在应对非线性、时变性强耦合的工业过程时,逐渐显现出响应滞后、适应性不足与优化能力有限等瓶颈。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模式识别优势与自学习特性,为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革新提供了全新路径。

一、人工智能赋能电气自动化控制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架构

(一)人工智能与控制理论的融合机理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对物理过程的精确、稳定与高效调控。传统控制理论,如经典 PID 控制、现代状态空间法与最优控制,依赖于对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建模。然而,现实工业环境中的电气系统往往具有高度非线性、参数时变性与外部干扰不确定性,使得精确建模极为困难,甚至不可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困境。其核心在于从“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范式的转变。机器学习算法,特别是监督学习与无监督学习,能够通过对海量运行数据的挖掘,自动提取系统行为特征与内在规律,构建数据驱动的控制模型。这种模型不依赖于先验的物理方程,而是基于历史数据与实时反馈进行动态学习与调整。深度神经网络凭借其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能够逼近任意复杂的函数关系,为高度非线性的电气系统提供了有效的建模与控制手段。模糊逻辑系统则模仿人类专家的决策思维,通过语言变量与模糊规则处理不确定性信息,在处理难以量化描述的控制问题上表现出独特优势。强化学习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持续交互,学习最优控制策略,特别适用于长期目标优化与动态环境适应。人工智能与传统控制理论的融合并非简单替代,而是形成协同互补。例如,将神经网络用于在线辨识系统参数,其输出作为传统控制器的输入补偿;或将模糊逻辑嵌入PID 控制器,形成模糊自适应PID,提升其在变工况下的鲁棒性。这种融合机理的本质是利用人工智能的自学习、自适应与自组织能力,弥补传统控制方法在复杂环境下的局限性,从而构建更具智能性与灵活性的控制架构。

(二)智能控制系统的分层架构设计

为实现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有效集成,需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层系统架构。典型的智能控制系统可划分为感知层、决策层与执行层。感知层负责采集电气系统运行的多维度数据,包括电压、电流、功率、温度、振动、转速等物理量,以及设备状态、环境参数与操作指令等信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感知层的数据来源日益丰富,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高质量、高可靠性的数据采集是智能控制的基础。决策层是人工智能发挥作用的核心区域,其主要功能包括状态评估、故障诊断、优化决策与控制指令生成。在此层,人工智能算法对感知层获取的数据进行深度处理。例如,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传感器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精准评估;通过构建故障诊断模型,如基于支持向量机或卷积神经网络的分类器,提前预警潜在设备故障;运用强化学习或进化算法,在多目标约束下(如能耗最小、效率最高、稳定性最优)求解最优控制策略。决策层的输出是具体的控制指令或参数调整建议。执行层则负责将决策层生成的指令转化为物理动作,驱动执行机构(如变频器、伺服电机、开关器件等)完成对电气设备的精确调控。执行层的响应速度与精度直接影响控制效果。智能控制系统的分层架构实现了数据流与控制流的有序传递,确保了人工智能算法能够高效、安全地介入控制过程。

二、人工智能在核心控制环节的深度应用与机理剖析

(-) )基于智能算法的动态过程优化控制

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大量存在动态、时变的控制过程,如电机调速、电力电子变换、过程加热冷却等。这些过程对控制的实时性、精确性与抗干扰能力要求极高。人工智能技术在优化此类动态控制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以电机驱动系统为例,传统的矢量控制或直接转矩控制依赖于精确的电机参数模型。然而,电机参数(如电阻、电感)会随温度、负载变化而漂移,导致控制性能下降。引入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器,可在线辨识电机参数的变化,并实时调整控制器参数,实现参数自适应补偿,从而维持高性能控制。更进一步,采用深度强化学习方法,智能体可以通过与电机模型的虚拟交互,学习在不同负载、转速与干扰条件下的最优控制策略。这种策略不仅考虑当前状态,还兼顾长期性能指标,实现真正的全局优化。在电力电子变换器控制中,传统的PWM 调制策略难以兼顾效率、谐波抑制与动态响应。利用模糊逻辑控制,可以根据输出电压/电流的误差及其变化率,灵活调整调制策略,有效抑制非线性负载引起的电压波动与谐波畸变。此外,模型预测控制(MPC)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MPC 通过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系统行为,求解最优控制序列。

(二)智能化状态监测与预测性维护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可靠运行依赖于对设备健康状态的准确把握。传统的定期维护或故障后维修模式存在维护成本高、停机时间长或故障突发等弊端。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化状态监测与预测性维护(PdM)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持续监控与深度分析,识别早期故障征兆,并预测剩余使用寿命(RUL),从而在故障发生前安排维护。在状态监测环节,人工智能算法,特别是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在处理非平稳信号(如振动、电流、声发射信号)方面具有强大能力。CNN 能够自动提取信号中的空间特征(如频谱图中的异常模式),而LSTM 则擅长捕捉时间序列数据中的长期依赖关系,有效识别缓慢发展的退化趋势。通过训练这些模型,系统能够从海量监测数据中学习正常与异常状态的特征表示,实现高精度的故障分类与定位。在预测性维护环节,关键在于构建准确的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模型。这通常涉及多源数据融合,包括运行参数、环境条件、历史维护记录等。基于深度学习的序列到序列(Seq2Seq)模型或 Transformer 架构,能够处理复杂的时序依赖关系,预测设备未来的性能退化轨迹。此外,迁移学习技术可用于解决新设备或小样本场景下的模型训练难题,将从相似设备上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目标设备。智能化状态监测与预测性维护的深层价值在于,它将控制系统的关注点从“控制”扩展到“健康管理”,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结论

尽管在数据安全、算法可解释性、实时计算与工程标准化方面仍存挑战,但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与跨领域协同创新,人工智能驱动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必将向更高层次的自主化、协同化与绿色化方向发展,为现代工业的智能化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石。

参考文献:

[1] 朱光 波. 基于 人工 智能 的电 气自 动化 控制 系统 优化 策略 研究 [J]. 软件,2025,46(05):78-80.

[2] 赵睿 智. 基于 人工 智能 的电 气自 动化 控制 系统 优化 研究 [J]. 智慧 中国,2025,(02):123-124.

[3] 郭晶莹.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分析[J]. 中国高新科技,2025,(02):36-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