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后外侧小切口联合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研究
黄超
河源市紫金县人民医院 广东省河源市 517400
【摘要】目的:探究跟骨后外侧小切口联合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80例该类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1:1分为对照组(40例,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观察组(40例,跟骨后外侧小切口联合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对比疗效。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两组Bohler角、Cissane角及Maryland评分改善情况相近(P>0.05),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跟骨后外侧小切口结合跗骨窦切口的钢板内固定术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跟骨;骨折;跗骨窦;骨折固定术;内固定
跟骨骨折是足踝骨折常见类型,约占足踝骨折60%、全身骨折1%-2%,多数为关节内骨折[1]。因跟骨及周围软组织复杂,骨折常致活动受限、疼痛,手术难度大。不及时治疗致残率高,且骨折后需长期功能康复[2]。所以,有效治疗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提高疗效是临床研究重点。本研究对本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患者展开回顾性调查,现作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1:1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纳入标准:①符合SandersⅡ型或Ⅲ型跟骨骨折的诊断标准;②年龄范围为18至60岁;③符合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④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②合并多发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③存在创伤性休克、血液系统疾病或精神系统疾病;④无法耐受手术治疗。。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在跟骨外侧作8-11cmL形切口,起点于腓骨后缘与跟腱前缘连接处,延伸至足背与足底红白皮肤交界,再折向第5跖骨基底1cm处。掀起外侧软组织及骨膜,插入克氏针显露跟骨外侧壁、距下及跟骰关节。直视下用克氏针复位移位骨块,斯氏针辅助固定。C型臂透视确认骨折对位对线准确后,置入合适钢板并用螺钉固定,冲洗缝合。
观察组:采用跟骨后外侧小切口联合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术。C型臂辅助下,患者取特定体位,插入斯氏钉辅助足掌复位。在跟骨后外侧作3cm纵向切口、跗骨窦处作3cm横向切口。游离腓骨长短肌腱,显露跗骨窦关节面,后侧切口分离软组织,通过跗骨窦切口监控关节面复位。C型臂确认骨折复位良好、角度恢复后,从后侧切口置入钢板,植入7-10颗螺钉。确认无误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加压包扎。术后抬高患肢,用消肿药,按时拔除引流管、开展康复活动,按阶段负重。
1.3观察指标对比
对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治疗效果(Bohler角、Gissane角、Marland足部功能评分[3])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2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标准差( )表达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X2,P<0.05为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手术效果比较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Bohler角、Cissane角、Maryland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两组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跟骨骨折常见,SandersⅡ、Ⅲ型关节内粉碎性骨折多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切口多样,传统“L”型切口暴露充分但软组织损伤大,微创技术虽降低软组织并发症,却存在视野受限等问题。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跟骨后外侧切口结合跗骨窦切口,术后6个月,两组Bohler角、Cissane角及Maryland评分改善程度相近(P>0.05),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此联合切口方法能减少软组织损伤、扩大视野、直视下复位关节面并降低肌腱损伤风险,优势显著。不过,严重SandersⅢ型骨折手术难度大,对医生技术要求高。
综上,跟骨后外侧小切口结合跗骨窦切口的钢板内固定术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汪红.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经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获益效果评价[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4,31(14):39-41.
[2]余俊,胡磊,周骏武,等.经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3,22(4):393-396.
[3]马胡晶,朱康,王晓桐,等.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与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25):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