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常规急诊护理改进后的优质急诊护理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张睿
高台县人民医院 734300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急诊护理措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提升临床治疗成效与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期间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研究组则实施包含病情监测强化、急救流程优化及心理支持加强在内的优质急诊护理方案。两组均接受为期一个月的观察,记录并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以及患者满意度三项观察指标。结果:经过一个月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从入院时平均16.5分下降至出院时的9.3分;ADL评分由最初的35.2分提升至56.8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4.9%,而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NIHSS评分从16.8分降至12.5分,ADL评分从34.9分增至45.7分,满意度为79.5%。统计学分析显示,研究组在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增加患者满意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急诊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有效增强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大幅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因此,在急诊科推广此类护理模式对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优质急诊护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期间,从某三甲医院急诊科选取了78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病例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范围为45至80岁,平均年龄(62.3±9.7)岁。患者入院时病情程度不等,但均处于发病后6小时内。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包括: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不超过6小时;年龄介于45至80岁之间;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涵盖:既往有脑卒中史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伴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拒绝参与本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即按照现行的医疗指南进行急救处理,并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和支持。研究组则实施包含病情监测强化、急救流程优化以及心理支持加强在内的优质急诊护理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强化病情监测:增加对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的检测频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优化急救流程:简化就医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必要的治疗干预。
加强心理支持:由专业护士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辅导,减轻焦虑情绪,促进康复信心。
1.4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设定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以及患者满意度三项。其中,NIHSS用于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总分越高表示损伤越重;ADL反映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得分提高意味着生活品质改善;患者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以百分比形式呈现,用以衡量护理服务质量。
1.5 统计学结果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描述,组间对比应用χ²检验。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情况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时的平均NIHSS评分分别为16.5分和16.8分,显示出两组在初始状态下的相似性。经过一个月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下降至9.3分,而对照组则降至12.5分。统计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2, P<0.01),表明优质急诊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明显效果。
2.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变化情况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用于衡量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入院时,研究组和对照组的ADL评分分别为35.2分和34.9分,两组基线水平接近。经过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ADL评分提升至56.8分,而对照组为45.7分。这一结果显示,优质急诊护理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还能有效增强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统计学检验表明,两组间差异显著(t=4.23, P<0.01)。
2.3 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患者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以百分比形式呈现,反映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认可度。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了94.9%,远高于对照组的79.5%。χ²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6.98, P<0.01)。高满意度不仅体现了优质急诊护理模式的有效性,也证明了该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从而促进整体治疗效果。
三、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优质急诊护理措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状态、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通过对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随机分组实验,在为期一个月的观察期内,采用包含病情监测强化、急救流程优化及心理支持加强在内的优质急诊护理方案的研究组,与接受常规急诊护理模式的对照组相比,展示了更为优越的效果。
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方面,研究组患者从入院时平均16.5分降至出院时的9.3分,而对照组则从16.8分降至12.5分。统计分析表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2, P<0.01)。这一结果证实了优质急诊护理对于减轻神经损伤的有效性。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同样显示了积极的变化趋势。研究组患者的ADL评分由入院时的35.2分提升至56.8分,对照组则从34.9分增至45.7分。两组间的差异亦具统计学意义(t=4.23, P<0.01),这表明通过优化护理措施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满意度达到了9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χ²检验进一步验证了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χ²=6.98, P<0.01)。高满意度反映了优质急诊护理模式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还更好地满足了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
综上所述,研究证明了优质急诊护理措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此类护理模式的推广有助于提高临床救治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并为急诊科提供了一种可行且高效的护理路径。
参考文献
[1]绳利红.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4,36(22):167-169.
[2]苏慧娜,钟琳,颜巧珠.优化急诊护理管理流程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24,22(32):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