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提高马尔康市大白胡豆产量之栽培技术初探

作者

任莉娟

马尔康市农业农村局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624000

大白胡豆是 7—8 月作为鲜销的反季节蔬菜品种。2000 年左右,马尔康市大白胡豆的种植面积最高达到 2.2 万亩,单产 180 公斤/亩。到 2024 年,面积降至 8955 亩,单产 145 公斤。如何重振马尔康市大白胡豆这个特色产品,笔者仅从提高胡豆产量的措施方面提出个人见解。

1.大白胡豆面积和单产下降的原因分析

马尔康曾作为国家统购胡豆的重点县,胡豆的销路比较固定,后因粮食收购政策放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蔬菜等比较效益较高的作物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胡豆的价格和播面一路下滑。特别是退耕还林后,补助粮食就能满足一家人的口粮,靠胡豆兑换大米也成为过去。再加上马尔康市青壮年劳动力每年外出务工达 1 万人左右,在家务农的基本上是文化素质低、体能差的老人、妇女、学生等弱势群体,劳动力下降,致胡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下降。2.发展大白胡豆的前景与展望

胡豆具有高蛋白、中淀粉、低脂肪含量,易消化吸收;也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重要的间、套、轮作和养地作物,胡豆根部根瘤发达,其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从而有肥地和养地的作用,有利于后茬作物的生长。在马尔康实行胡豆与十字花科蔬菜轮作,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培肥地力的效果。同时嫩胡豆 7-8 月上市,具有错季优势,胡豆荚平均 4-7 元/公斤,最高达到 10 元/公斤;干胡豆籽均价 7 元/公斤。良好效益为马尔康重振大白胡豆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目前大白胡豆栽培上的几个突出问题

3.1 密度过大

3.1 密度过大。马尔康市的胡豆种植都是实行撒播,每亩用种量达 25—30 公斤,株数达到 2.5—3 万株/亩,加上一株分两枝,达 5—6 万枝/亩。由于密度偏大,植株争光上冲,植株高达 1M,根冠比严重失调,下部花脱落,上部花不实,只有中部 1—8 个荚结实。后期如果雨水偏多,倒伏严重,千粒重下降,会造成脱荚、烂粒,产量和品质下降。

3.2 施肥单一,用量不足。氮、磷、钾是胡豆生长发育必需的三种主要营养元素。据相关资料,每生产 50 公斤胡豆籽粒,需要尿素 7 公斤,过磷酸钙 8.4 公斤,硫酸钾 5 公斤。而马尔康市目前每亩用农家肥 500 公斤左右,有的仅用过磷酸钙 30 公斤作基肥,没有施用根瘤菌和化学氮肥的习惯,更没有施用钾肥的先例,曾经拌钼裹磷的技术也很少有人使用,不施追肥是普遍现象。

3.3 耕作、管理粗放。一是普遍实行撒播犁翻,播种深度不一,出苗不一至,种子浪费大;二是只种不管,不进行匀苗,苗期和中后期不施肥,更不注重病虫害防治。

4.提高大白胡豆产量应重视的几项关键技术

4.1 选择优良品种。目前在马尔康增产潜力较大的两个品种,一是金川大白胡豆,茎杆较粗,植株高 100-120cm ,节间短,中下部结荚较多,每株结荚 8—12 排,每荚 2—3 粒,种皮灰白色,卵圆形,百粒重达 100—140g,适宜半山种植,亩产一般为 150—200 公斤,最高可达到 350 公斤。另一个是临蚕 2 号,籽粒白色,百粒重 130g 左右,亩产一般为 150—240公斤,高的可达 350 公斤以上。适宜在金川大白胡豆的下限种植,可在马尔康作为搭配种。同时引进了临夏大胡豆、临蚕 5 号、青海 11 号、青海 12 号胡豆等品种进行试验,找出适合马尔康市推广的高产、优质品种。

4.2 推广高产栽培技术。

4.2.1 开行(翻犁)点播、挖窝点播。开行播种能给胡豆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条件。这种方式是在前作收获后进行翻耕、碎细土块、整平、再开行点播,每亩播 5000-8000 窝,每窝 3—4 粒种子,优点是用种量少。行向要顺风向阳,利于通风透光,减少落花落荚,也利于中耕施肥、除草,

是胡豆高产的主要措施。

4.2.2 增施肥料,科学施肥。拌钼裹磷是一项简单易行增产措施。其方法是在播种时每亩用钼酸铵 30g 用温开水溶化,亩用过磷酸钙 7.5 公斤砸细过筛备用。将已溶化的钼酸铵加适量的水将种子全部打湿,再将过磷酸钙裹在种子表面上拌匀,在种子表面形成磷衣时立即播种,裹了磷肥的种子放置时间不能超过 3 小时。胡豆喜磷钾钼肥,花前要结合中耕除草,每亩追施 20 公斤磷、钾复合肥。初花期至盛花期叶面喷 “微肥”1—2 次,可抑制胡豆徒长,控制茎秆延伸,并使茎秆增粗,株型紧凑,叶柄变短,促进营养物质向荚果转移,一般可增产 10-25% 。如果在喷施时每桶加入 30-40 克磷酸二氢钾和 30 克钼酸铵,效果更佳。

4.2.3 抓好主要病害的防治。

胡豆泡泡病是马尔康春胡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海拔 2500-3000m ,一般减产 20% 左右。此病多为土壤带菌,防治上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主要以采用豆、麦(薯)3 年轮作制和豆、麦(薯)带状间作为主,并结合秋季深翻,春季浅耕的整地措施,注意田园清洁,同时选用抗病品种。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2—3 次 70% 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或 50% 多菌灵 600 倍液,每次亩用药液 50 公斤,一般防治效果可以达到 80% 左右。采用 15% 的三唑酮(粉锈宁)药剂 100 克拌种 100 公斤,防治效果可达 80— 90% 。

胡豆锈病,是胡豆主要病害之一,危害较重。这种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度、湿度和栽培条件有很大关系。壮苗的染病轻于瘦弱苗,整枝的轻于未整枝的,轮作田的轻于重茬的,改善栽培条件可以减轻这种病害。在药剂上,用 25% 多菌灵 1:500 倍液,于病害开始盛发前喷撒防治为好,每 7-10 天喷一次,一般喷两次即有较好效果。

胡豆褐斑病,是胡豆的又一种流行很广的主要病害,可以侵染胡豆的茎、叶、荚和种子。以农业防治为主:一是不从外地引入带病种子;二是注意通风和排水;三是实行轮作;四是清除和销毁田间带病残株,并配合深耕消灭病菌。为保证种子不带病菌,可在 70% 温水中浸种 2 分钟,用 0.5%-1% 波尔多液喷洒,在病害发生初期每 2-3 周喷一次波尔多液可以控制病害。

4.2.4 摘心壮荚。胡豆花期长,其特性是自植株基部向上逐级开花结荚,往往是植株茎基部已谢花结荚,而茎上部仍不断生长孕蕾开花,致使植株营养消耗很大,茎上部花多而不实,而且会影响到茎基部荚果的发育。因此,适时摘心控长是胡豆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措施。摘心应掌握在植株茎基部谢花结荚、中部盛花时进行。一般每个茎秆从第一个结荚开始到中部结荚部位向上留 3-5 对叶摘心为宜。

4.3 改变耕作制度。

4.3.1 严格实行胡豆的轮作制度。胡豆连作时往往植株矮小,结荚少,病虫害多,产量大幅下降,故最好 1—2 年轮作一次。胡豆因有根瘤菌固氮,可以培养地力,与其它作物轮作、间作、套种。用地养地结合,能满足各种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获得各种作物较好产量,从而可以增加产量。

4.3.2 采用轮作间套方式。轮作以小麦-胡豆-青棵-油菜,小麦—胡豆—洋芋,青稞—胡豆—洋芋等方式为好。套作以小麦(青稞)套胡豆、洋芋套胡豆这种模式为好。

提高马尔康市大白胡豆生产水平,强化栽培技术只是一个方面,这只能解决单产提高的问题,要使市大白胡豆持续发展,还必须从市场开拓,产品加工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