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废旧物品回收场景下小学数学问题设计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徐玲

皖滁州市定远县永康中心小学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将生活场景融入数学教学成为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废旧物品回收作为常见生活场景,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深入研究此场景下的小学数学问题设计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废旧物品回收场景下小学数学问题设计概述

1.1 设计的必要性

废旧物品回收场景下的小学数学问题设计,是衔接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重要纽带,能解决低学段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理解困难的问题。传统数学教学多依赖课本例题,与学生日常体验脱节,导致学生难以感知数学的实用价值。而结合废旧物品回收设计问题,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场景,例如在低年级“图形认识”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回收的纸箱、塑料瓶等物品,识别长方体、圆柱体等几何图形;在高年级“百分数计算”教学中,设计“班级每周回收废纸量占总垃圾量的百分比”这类问题,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理解数学原理,同时感知数学与环保生活的紧密关联,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1.2 设计的原则

设计需遵循场景适配性、能力分层性与价值融合性三大原则。场景适配性要求问题设计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回收场景的实际流程,例如针对三年级学生设计“计算每个回收站点一天回收 3 类废品的总重量”,避免超出其加减运算能力范围;能力分层性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数学素养差异设计梯度问题,如四年级聚焦“回收物重量的单位换算”,五年级则延伸至“回收利润的四则混合运算”;价值融合性要求问题设计融入环保教育价值,例如在“平均数计算”问题中,加入“对比不同班级回收量的平均值,分析哪个班级的环保意识更强”这类引导,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深化对废旧物品回收意义的认知,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培养的同步。

2.废旧物品回收场景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影响

2.1 对数学思维的激发

废旧物品回收场景能打破传统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激发其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解决回收场景下的数学问题时,学生需先观察真实的回收物品与流程,再将场景中的具体元素转化为数学符号,例如在“计算回收物体积”问题中,学生需先测量回收纸箱的长、宽、高,再套用体积公式计算,这个过程能培养其“观察—转化—运算”的逻辑思维链。同时,回收场景中存在的变量因素,如“不同废品的回收价格波动”,可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若废纸回收价从每公斤 2 元涨到 2.5 元,回收 10 公斤废纸的收益会增加多少”,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变量与结果的关系,激发其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为实践应用能力提供思维支撑。

2.2 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回收场景下的数学问题多具有真实情境性与任务驱动性,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类问题不再是课本中条件明确、答案唯一的标准化题目,而是需要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分析条件、制定方案的生活化任务,例如“班级要组织废旧物品回收活动,需设计回收流程并计算所需时间与人力”,学生需先调研班级同学的课余时间,确定回收站点的设置数量,再根据每个站点的预计回收量分配人力,过程中需运用“时间计算”“人数分配”等数学知识,同时考虑实际执行中的可行性。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2.3 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废旧物品回收场景本身蕴含环保与社会责任内涵,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又会反哺实践应用能力的深化。例如在“计算回收 1 吨废纸可节省多少棵树”这类问题中,学生通过数学计算得出具体结果后,会直观感受到废旧物品回收对环境保护的实际价值,进而产生主动参与回收活动的意愿。这种意愿会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回收实践中,如自发组织家庭回收统计、协助社区设计回收宣传海报时运用数学图表,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废旧物品回收场景下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对策

3.1 优化问题设计策略

优化需从动态调整与情境深化两方面入手。动态调整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与回收场景的变化更新问题设计,例如若学生在“回收量统计”问题中已熟练掌握条形图绘制,可进一步设计“对比本学期与上学期回收数据的折线图,分析回收量变化趋势”这类进阶问题,避免问题设计与学生能力脱节;情境深化需将单一的回收环节拓展为完整的实践链条,例如设计“从家庭回收、学校分类到社区处理”的全流程问题,让学生计算“家庭回收的废品运输到社区处理站的距离与运输时间”等,使问题更贴近真实的回收运作流程。

3.2 加强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项目式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模式。项目式学习可围绕“校园废旧物品回收数学实践项目”展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制定回收计划—收集数据—解决数学问题—展示成果”的全流程,例如小组需设计“如何通过数学计算优化回收路线,减少运输时间”,在项目推进中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合作探究则可通过分组任务分配,让学生在协作中互补能力短板,例如在“回收利润计算”任务中,让擅长计算的学生负责数据运算,擅长表达的学生负责分析结果,擅长绘图的学生负责制作数据图表,通过分工协作完成任务。

3.3 完善评价体系

完善评价体系需突破传统的“结果导向”,构建“过程+能力 + 价值”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评价需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例如记录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回收数据收集、是否能独立拆解复杂问题,而非仅关注最终答案的正确性;能力评价需聚焦实践应用能力的核心维度,如数学知识的转化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可通过观察学生在“回收项目展示”中的表现,评估其是否能清晰阐述数学方法在回收场景中的应用逻辑;价值评价需考察学生是否通过问题解决深化对环保责任的认知,例如通过学生的实践报告,分析其是否提及“未来如何用数学知识推动更多人参与回收”这类思考。此外,可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反思自身在问题解决中的不足,学习同伴的优秀经验,通过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废旧物品回收场景为小学数学问题设计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与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就是在快乐中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赵莉莉.小学数学课堂中“挑战性”问题设计的策略探讨[J].教师,2013,(33):62-63.

[2]李庆英.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策略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

[3]徐志刚.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优质问题设计[J].新课程学习(下),2012,(1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