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石法生产乙炔过程中的火灾风险防控技术分析
成彬
新疆美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巴州库尔勒市 841000
引言
在化工安全生产标准日益严格的背景下,电石法乙炔装置的火灾风险防控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安全措施已难以满足现代化工生产的安全需求。本研究基于深度事故分析,重点考察反应过程控制、气体泄漏监测、静电防护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事故预防体系,旨在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为行业安全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1 电石法乙炔生产工艺流程
电石法乙炔生产工艺流程可分为原料处理、乙炔发生、气体净化和废渣处理四个主要环节。原料处理阶段将块状电石经破碎筛分后送入电石料仓,通过给料设备控制投料量。乙炔发生是核心环节,电石与水在发生器内进行水解反应,通过调节进水量和反应温度控制乙炔生成速率。反应产生的粗乙炔气体进入冷却塔初步降温,并洗去大部分粉尘杂质。气体净化系统采用多级化学洗涤工艺,依次通过次氯酸钠溶液去除磷化氢、硫化氢等杂质,再经碱液中和酸性成分。净化后的乙炔气体进入气柜储存,经压缩机增压后输送至用户端。反应副产的氢氧化钙浆液经沉淀浓缩后压滤处理,滤饼可作为建材原料。全过程采用密闭式设计,关键设备设置氮气保护系统,操作区域配备气体泄漏监测装置。工艺控制重点在于维持稳定的电石投料速度和水电比,确保反应平稳进行,同时严格控制系统中氧含量,防范爆炸风险。
2 乙炔火灾爆炸特性与事故机理分析
2.1 乙炔火灾爆炸特性分析
乙炔作为高度不饱和烃类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其分子结构中碳碳三键储存大量化学能,在分解反应中会释放极高热量。乙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范围极宽,在密闭空间内低至 2.5% 高至 81% 的浓度区间均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气体密度接近空气,泄漏后易在低洼处积聚形成气云。乙炔分解爆炸不需要氧气参与,单纯受热或受压即可引发链式反应,爆炸传播速度可达 3000m/so 金属乙炔化合物的形成会显著降低起爆能量,铜、银等金属接触可能催化分解反应。这些特性使得乙炔火灾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常规灭火方法难以有效控制。
2.2 典型事故机理分析
电石法乙炔生产中的火灾事故主要遵循三种作用机理:设备泄漏导致的气云爆炸,源于法兰密封失效或管道腐蚀穿孔,泄漏气体遇点火源引发空间爆炸;系统氧含量超标引发的氧化爆炸,因惰性保护失效或空气混入,在设备内部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金属杂质引发的催化分解,铜制部件或含铜催化剂促使乙炔分子剧烈分解。工艺操作不当如电石投料过快导致反应失控,可能引起发生器超压爆炸。静电积聚放电也是常见点火源,特别是气体高速流动或粉尘飞扬的工况。事故往往呈现连锁反应特征,初期局部爆炸可能破坏相邻设备,引发二次灾害。这些机理分析为针对性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3 电石法生产乙炔过程中的火灾风险防控技术
3.1 工艺系统本质安全设计
从源头降低火灾风险需优化工艺系统设计,采用分级式乙炔发生器结构,通过多级缓冲控制反应剧烈程度。设备材质选择避免含铜合金,优先使用不锈钢等惰性金属。管道系统设计保持流畅走向,减少死角气体积聚。设置分布式氮气保护装置,关键部位维持微正压惰性环境。安全泄放系统按最大可能事故工况设计排放能力,泄放口引至安全区域。电气设备统一按爆炸危险区域划分进行选型,确保防爆等级匹配。这种本质安全设计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消除隐患,降低系统固有风险等级。
3.2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构建
建立全覆盖的气体泄漏监测网络,采用红外、电化学等多原理传感器组合。监测点位覆盖所有潜在泄漏源,包括法兰接头、阀门密封等风险部位。数据采集系统实时传输浓度信号,智能算法识别泄漏早期特征。预警阈值设置多级响应机制,低浓度预警启动排查程序,高浓度报警触发应急措施。系统集成视频监控与红外热成像,实现泄漏可视化定位。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气体扩散路径,预测危险区域范围。这种智能化监测体系大幅提升风险识别速度,为应急处置争取宝贵时间。
3.3 防爆电气系统优化
爆炸危险区域内的电气系统需特殊设计,配电设备选用隔爆型或增安型结构,电缆敷设采用防爆穿管保护。电机与仪表满足相应防爆等级要求,接线盒密封性能定期检测。照明系统使用防爆灯具,开关装置设置在安全区域。静电防护系统包括设备接地网、法兰跨接和防静电工作服等多重措施。雷电防护装置覆盖全厂区,接地电阻符合规范要求。电气设备维护建立特殊作业票制度,操作前必须进行气体检测。这种系统化防护有效消除电气点火源风险。
3.4 应急处置技术体系
完善应急预案是风险防控的最后屏障,设置多重紧急切断系统,可在控制室或现场关键点触发全厂联锁停车。惰性气体快速注入系统能在 10 秒内置换危险区域气体。消防系统配置高压水雾和化学干粉双重灭火介质,适应不同火情需求。应急疏散通道保持畅通,风向标和避难场所标识清晰。定期开展情景式应急演练,重点检验指挥系统响应和部门协同能力。建立专家支持机制,复杂事故立即启动专业技术支援。这种立体化应急体系确保事故状态下损失最小化。未来可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应急演练平台,通过模拟各类事故场景提升处置能力。同时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事故发生时自动生成最优处置方案,实现应急响应智能化升级。
3.5 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构建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体系是防控根本,实施全员安全责任制,明确各岗位风险管控职责。操作规程细化到每个动作步骤,关键操作执行双人确认制度。建立设备完整性管理程序,定期开展腐蚀检测和密封性能评估。安全培训覆盖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突出乙炔特殊危险性教育。隐患排查治理形成闭环管理,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安全绩效考核与奖惩直接挂钩,强化责任落实。通过这种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管理常态化,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石法乙炔生产的火灾防控需要构建科学系统的技术防护体系。未来应加强工艺本质安全化改造,推进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同时要注重多学科技术的交叉融合,培养专业化安全管理人才,形成标准化的防控技术规范,实现从源头预防到末端处置的全过程管控,为行业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原晓丽,淡玄玄,周佳,王伟,李静.芬顿氧化法处理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中乙炔清净废水的研究[J].聚氯乙烯,2022,50(08):35-37.
[2]赵振宇,杨青青.电石法生产乙炔破碎设备的应用及维护[J].云南化工, 2021,48(04):167-168+171.
[3]钟劲光,王勤获,刘瑞艳,刘星.乙炔和金属盐共存对电石法 PVC 生产安全性的影响[J].聚氯乙烯,2019,47(08):40-42.
[4]刘慧奇.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过程中废次钠水中乙炔气回收工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3):87.
[5]陈磊.电石法乙炔生产中电石单耗的影响因素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19,45(06):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