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路径
李娟
皖滁州市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引言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性极强的学科,与一般的学科不同,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于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审美因素,从陶冶性情、培养兴趣、丰富生活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服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1.融合意义
1.1 文化传承价值
小学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能让少年儿童在音乐感知中建立文化认同。传统音乐元素涵盖民歌、戏曲、传统乐器演奏等,例如在教学中引入地方民歌《茉莉花》,通过教唱旋律、讲解歌曲背后的江南民俗故事,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了解地域文化特色;再如组织“传统乐器认知课”,介绍古筝、二胡的历史渊源与音色特点,引导学生欣赏《高山流水》等经典曲目,使传统文化以可听、可感的形式融入学生认知,避免文化传承流于表面,助力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中延续。
1.2 学生素养提升
融合教学能从音乐素养与文化素养两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音乐素养上,传统音乐的节奏、调式与西方音乐存在差异,学习传统戏曲中的板式变化,如京剧的“西皮”“二黄”,可拓宽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认知,提升音乐表现力;在文化素养上,传统音乐往往与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相关联,教学《义勇军进行曲》时,结合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与民族精神,能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深化对国家历史的理解,培养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实现音乐技能提升与人文素养培育的双向统一。
1.3 教育创新发展
融合模式为小学音乐教育注入新活力,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单一框架,推动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传统小学音乐教学多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内容相对固化,而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后,教学资源得到丰富,例如将非遗项目“剪纸艺术”与音乐结合,让学生根据传统剪纸图案的意境创作简单旋律,或为传统民间故事配乐,使音乐教学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这种创新不仅符合新课标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要求,还能激发音乐教育的生机与活力,为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提供实践方向。
2.现存问题
2.1 教学内容局限
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存在内容单一、地域特色缺失的问题。多数教材中传统音乐内容以全国性经典曲目为主,忽略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例如北方地区小学较少引入陕北信天游、东北二人转等本土音乐元素,南方地区对客家山歌、苏州评弹的涉及也不足;部分教学内容仅停留在“教唱传统歌曲”层面,未深入挖掘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教唱《卖报歌》时,未结合歌曲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民间音乐风格,导致学生仅掌握旋律,无法理解传统文化与音乐的深层关联,难以实现文化传承与音乐学习的融合目标。
2.2 师资能力不足
小学音乐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教学能力不足,成为融合教学推进的阻碍。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传统音乐培训,对传统乐器演奏、戏曲唱腔等技能掌握有限,无法开展专业性的传统音乐教学,例如面对古琴、琵琶等乐器,仅能简单介绍名称,无法示范演奏或讲解演奏技巧;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在教学中难以将传统音乐与文化背景有效结合,如讲解《茉莉花》时,仅介绍歌曲旋律特点,未拓展江南水乡的民俗文化、民歌的演变历程,导致融合教学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
2.3 教学方法单一
现有融合教学多采用“讲解 + 演唱”的单一方法,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感,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教师常先讲解传统音乐的相关知识,再带领学生反复学唱歌曲,如教学传统童谣《拔萝卜》时,仅让学生模仿演唱,未设计与童谣相关的音乐游戏、情境表演等活动;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无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与音乐的融合学习中,例如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感受传统音乐的节奏变化,也难以通过互动理解音乐中的文化寓意,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难以实现融合教学的育人目标。
3.融合对策
3.1 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设置需从内容丰富性与地域适配性两方面入手,构建系统的融合教学体系。在教材内容上,增加传统音乐的比例,除经典曲目外,纳入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元素,例如西北地区小学可在课程中加入安塞腰鼓的节奏训练、秦腔的片段学唱,华南地区引入粤剧小调、侗族大歌的欣赏内容;在课程结构上,设计“传统文化音乐单元”,分学段制定教学目标,低年级以“传统音乐认知”为主,通过儿歌、动画了解传统音乐;中高年级以“文化与音乐融合实践”为主,开展“传统乐器制作体验”“民间音乐创编”等活动,如让学生用竹简制作简易笛子,尝试演奏简单的传统旋律,使课程设置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实现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的深度融合。
3.2 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师资培训需构建“专业学习+实践指导”的双轨模式,提升教师的融合教学能力。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传统音乐专题培训,邀请高校音乐专业教授、非遗传承人开展讲座,讲解传统音乐理论、乐器演奏技巧与文化背景,例如邀请京剧演员培训教师京剧唱腔与身段表演,帮助教师掌握基础教学技能;同时搭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平台,组织教师到传统文化特色学校观摩学习,或参与非遗保护机构的实践活动,如跟随民间艺人学习民间歌曲的演唱技巧,了解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此外,建立“师资成长档案”,记录教师在传统音乐教学中的进步与不足,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教师具备开展融合教学的专业能力。
3.3 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需注重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采用多样化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可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传统音乐的文化背景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教学《春江花月夜》时,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的影像、布置水墨风格的教室环境,让学生在沉浸式氛围中欣赏乐曲,感受“诗画乐”的融合之美;还可采用项目式学习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传统音乐探索项目”,如调查家乡的民间音乐种类,收集民间歌曲并改编成适合小学生演唱的版本,或为传统故事设计配乐,在项目实践中深化对传统音乐与文化的理解;此外,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短视频展示传统音乐的演变过程,或借助音乐软件让学生尝试编辑传统音乐的节奏,使教学方法更具趣味性与创新性,提升融合教学效果。
结束语:小学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优化课程、提升师资、创新方法等对策,能有效实现二者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培养出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学生。
参考文献:
[1]燕钰琳.“双减”政策下潍城区小学音乐课教学现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3.
[2]韦冉冉,宋文聪.民间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方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5):84-85.
[3]化凯撒.多元文化交融下的小学音乐教育模式思考[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 年第一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临沂第二实验小学南京路校区;,2023: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