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策略

作者

王影

皖滁州市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引言

《关于 2016 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的有关事项通知》当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是《品德与生活》,后续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名称上的变化也能够看到主题的变化和在教学内容方面所做的调整。面对教材的变化,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1.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价值

1.1 文化传承价值

传统文化元素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丰富的文化载体,助力文化基因在少年儿童心中扎根。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我们的节日”“家乡的文化”等单元,可融入传统节日习俗、非遗文化等元素,例如讲解“春节”时,不仅介绍贴春联、年夜饭等习俗,还可延伸传统年俗中“团圆”“感恩”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家国情怀”的源头;又如在“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教学中,引入本地剪纸、皮影戏等非遗项目,结合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让学生在了解文化形式的同时,感知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文化传承与道法课程育人目标的统一。

1.2 品德塑造价值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品德培养目标高度契合,能有效助力学生品德养成。传统文化强调的“诚信”“孝亲”“友善”等观念,可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做诚实守信的人”单元,引入《曾子杀猪》的典故,通过分析曾子为兑现承诺杀猪的行为,让学生理解“言必信、行必果”的道德准则;在“感恩父母”主题教学中,结合《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的经典语句,搭配传统孝道故事,引导学生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转化为日常问候、主动分担家务等实际行动,使抽象的品德要求通过传统文化具象化,增强品德教育的感染力。

1.3 思维启发价值

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能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思维启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传统寓言、历史典故中蕴含的辩证思维,可融入课程的思辨性教学环节,例如在“集体与个人”单元,引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引导学生讨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思考如何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作用;在“保护环境”主题教学中,结合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讲解古人“不涸泽而渔”的做法,让学生对比现代环保议题,思考传统生态智慧对当下的启示,通过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挑战

2.1 教师素养挑战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成为融合教学推进的主要障碍。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缺乏对传统道德理念、文化内涵的系统理解,例如在讲解“传统美德”时,仅能列举故事,无法深入解读故事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现代价值;部分教师缺乏将传统文化与道法课程结合的设计能力,面对“传统家风与现代家庭建设”等主题,难以找到传统文化元素与课程目标的衔接点,只能简单堆砌文化内容,导致融合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实现文化渗透与品德教育的双重效果。

2.2 教材编排挑战

现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编排存在分散化、碎片化问题,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教材虽在部分单元涉及传统文化,但内容多以零散案例呈现,未形成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例如低年级教材在“节日”单元提及传统文化,中高年级在“家乡”“社会”单元零散融入相关内容,各学段之间缺乏衔接,学生难以形成连贯的文化认知;部分教材内容中传统文化案例较为陈旧,与学生的现代生活脱节,例如过多使用古代道德故事,缺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案例,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

当代价值,降低融合教学的吸引力。

2.3 教学方法挑战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上,教师常通过讲述传统故事、解读经典语句的方式传递传统文化,例如在“传统礼仪”教学中,仅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礼仪描述,或观看相关图片,未设计实践体验活动;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无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学习中,例如学生无法通过模拟传统礼仪、参与文化实践等方式感受传统文化,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认知层面,难以内化为自身品德与行为习惯。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对策

3.1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提升教师素养需构建“系统培训 + 实践学习”的双路径,强化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教学转化能力。学校可定期组织传统文化专题培训,邀请高校传统文化研究学者、资深道法教师开展讲座,讲解传统道德理念、文化内涵及课程融合方法,例如培训“传统家训与现代家风建设”的教学设计技巧,帮助教师掌握融合要点;同时搭建实践学习平台,组织教师走进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或参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例如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手工艺,了解文化背后的故事,丰富教学素材。

3.2 优化教材内容设计

优化教材需从“系统整合 + 时代转化”两方面入手,构建适配小学道法课程的传统文化内容体系。在内容整合上,按学段设计传统文化主题模块,低年级聚焦“传统节日、民俗”,中年级侧重“传统美德、家风”,高年级拓展“传统智慧与社会生活”,例如低年级教材可围绕“端午食粽、挂艾草”设计活动,高年级结合“传统‘和’文化与民族团结”设计议题,实现各学段内容衔接;在时代转化上,增加传统文化现代实践案例,让学生看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3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需注重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通过多样化形式激活传统文化融合教学。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传统文化相关的生活情境,例如在“传统孝道”教学中,设置“模拟家庭场景——父母工作疲惫时该如何做”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孝道的现代表现;采用项目式学习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家乡传统文化调研”项目,例如调查家乡的传统家训、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形成调研报告并在课堂分享,深化对文化的认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意义重大。通过应对融合挑战,采取有效对策,能够实现传统文化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小学教育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宋超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01):44.

[2]陈兴栋.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语文德育的策略探究[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2020 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辑).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梅山中心小学;,2020:498-501.

[3]赵杰.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研究[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2020 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辑).山东省高唐县第二实验小学分校;,2020:680-683.